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作者: 微雨流光 | 来源:发表于2023-08-29 22:06 被阅读0次

宝玉见是一个仙姑,喜得忙上来作揖,笑问道:“神仙姐姐不知从那里来,如今要往那里去?我也不知这里是何处,望乞携带携带!”

宝玉此时见到的仙姑为警幻仙子,是《红楼梦》中的爱神、美神,太虚幻境司主,相当于西方的维纳斯、丘比特。她首次提出“意淫”的概念。警幻是一位亲和的爱与美之神,具有人形、人性、人格、人情,言语含笑,善解人意。

这样一位爱神,慈眉善目,美貌动人,贾宝玉一见便是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忙作揖请求让她携带携带,嘴像涂了蜜似地称其为神仙姐姐,现在流行的这个称呼也可能就是来自红楼梦吧,贾宝玉便是这称呼的创始人。

那仙姑笑道:“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

仙姑倒客气好说话,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处所。离恨天在佛经中谓须弥山正中有一天﹐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民间传说认为三十三天中﹐最高者是离恨天,充满着离别之恨。后来比喻男女生离﹐抱恨终身的境地。灌愁海寓愁恨悲戚之意,充满了相思之愁。天界清静女儿居住之地太虚幻境便在其中。放春山遣香洞“放”和“遣”均可解作“发放”、“发付”意,“春”可解作“春情”意,“香”可解作“香艳”意,因此“放春遣香”似乎寓有“发付春情香艳”意,也就是下文警幻仙姑所说的“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放春山乃萌动怀春之情,遣香洞是释放芳香之气。

警幻并介绍了自己的职业及向宝玉发出了邀请。“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因近来风流冤孽,缠绵于此处,是以前来访察机会,布散相思。今忽与你相逢,亦非偶然。此离吾境不远,别无他物,仅有自采仙茗一盏,亲酿美酒一瓮,素练魔舞歌姬数人,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试随吾一游否?”

可见警幻在天界的职业是掌管“人间风情月债”,即男女恋爱之事,“女怨”,即怨女,旧指年长而不能及时结婚的女子。男痴,即痴男。意指不能婚配呆长着的男子。女怨痴男是指爱恋极深感情上得不到满足的男女。她今天到此地,是因这儿男女相思之情缠绵于此,前来访察并做布散。并以她那儿有香茗、美酒、魔舞、仙曲招侍来邀请宝玉前去。

“宝玉听了喜跃非常,便忘了秦氏在何处,竟随了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意思是说:假的当作真的时候真的就像是假的了,无变为有的地方有也就无了。此句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事物并不总是表面所看到的那样,有时候现实与虚假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提醒人们要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

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上面横书四个大字,道是:“孽海情天”。又有一副对联,大书云: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宝玉看了,心下自思道:“原来如此!但不知何为‘古今之情’,又何为‘风月之债’?从今倒要领略领略。”

这幅对联的上批“孽海情天”,喻人们沉沦于罪恶之中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佛教把情欲说成是罪恶苦难的根源,即所谓“情孽”。厚地高天是比喻天地虽宽广,人却受禁锢不能自在。风月之债:风月本指美好景色,引申为男女情事,以欠债还债为喻。

上联是说一天地虽然广阔,人却受到禁锢,不能自由自在。这是指封建制度对青年男女的约束桎梏。“堪叹古今情不尽”, “古今情不尽”是“厚地高天”造致的结果,这当然令人惋叹。“情”,指男女之间的爱情,也包括人与人之间正当的感情;“不尽”犹言“不完”, “完”不是“完了”之意,而是说“不完整”,引申为“不圆满”。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以及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那些青年男女,特别是那些少女们,尽管遭际和结局各不相同,但只要涉及“情”字,有哪一个是称心如意的?

下联的“风月债难偿”是对上联“古今情不尽”的补充和说明,也是“情不尽”造致的必然结果。风月,原意本指美好的景色,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以欠账还债来喻感情纠葛,这就等于说不幸的爱情难免要付出痛苦的代价。这当然主要指林黛玉报答知己相爱的恩遇,流尽了终生的泪水,她用她的整个生涯唱了一首缠绵哀艳的恋歌。黛玉没有如愿以偿,这就是作者惋叹的“风月债难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jo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