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樊登读书,读到这样一本书,名字叫《不管教的勇气》。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也是一位哲学家。
他在这本书中提出来一种让人看起来不可理解的管教法——不批评也不表扬的的管教法。
所谓不管教,其实就是让你充分放手,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不表扬也不批评。
讲真的,刚开始,看到这个词,我是有点蒙圈的。因为职业关系,从我们国家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开始,一直提倡的都是多鼓励表扬孩子,让孩子自信心得以增强。
怎么到这就变成了不管教,那不是要乱套了吗?
为什么大量的家庭的教育,都在不断地重复?
因为每一个成年人,在长大以后都会反思,反思自己为什么这么失败。
很多人成年后做了一个非常浅层次的反思,得出了一个结论说,父母是对的,父母当年要求我读书,要求我上进,要求我考大学是对的。是我自己没听话,所以导致我变成了这样。
特别是小时候成绩越差,越容易在孩子学习上较真,希望孩子比自己学习好,不计一切代价报补习班。一旦孩子成绩达不到要求,就觉得人生幻灭,心痛无比。
而孩子呢,也更容易走上当年你的道路。
怎么才能改变呢?只有与孩子建立平等良好的关系,才能有效的指导孩子。
批评和表扬都不是平等对待孩子的方式。
批评通过给孩子施加压力,迫使孩子改变。但是经常活在父母批评下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低,容易成为一个懦弱的人。
其实大部分中国家庭都是这样的模式,美其名曰,不能不批评,怕孩子骄傲,翘尾巴,所以要不停的打击他,让他认清楚自己。
别问我为什么这么清楚,因为我自己的原生家庭就是这样的。
那表扬的的弊端在哪里呢?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需要表扬去做一件事,得不到表扬就不去做。时间久了,他就会觉得,没有那些外在的表扬,评比奖励,他就没有任何动力去做。
所以,才提出了不批评也不表扬。
那究竟怎样不管教,还能让孩子学会学习呢?
1.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喜悦
学习是孩子自己必须解决的问题,没有谁能代替。
父母督促孩子学习时,不知不觉中传达了一个观点:如果考上一所好学校,就能实现人生的所有。但是,人生并不会因为考上一所好学校而一帆风顺。大人们从不把这个真相告诉孩子。
我的父母也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可以享福了。
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学校,怎么可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呢!
人到中年才发现,原来读书学习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不是说你考上大学了,目标达到了,就可以不用在学习了。
2.父母不要开口只谈学习
“除了学习,就没有其他的话说吗?”有些父母会遇到这样的控诉。
换位思考一下,开口只谈学习的父母是不是很烦人?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
跟父母没有别的话题可聊,只有学习怎么样,会不会,考试得了多少分。
试想,时间久了,你还愿意跟父母交流别的吗?恐怕觉得你除了唠叨,孩子压根不会想跟你说任何别的事,反正说了也没意义。
既然不表扬,那么怎样对孩子表达你的感情呢?岸见一郎说,可以对孩子说“谢谢”“你帮了大忙”之类的话,这样的贡献感能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原来如此,这一点,一直以来,都是我所欠缺的,觉得一家人说这些,感情会很疏远,没想到原来,一句小小的感谢竟然有这么大的价值。
3.不要因为是考生而在家中享受特殊待遇
“家里什么都不用你管,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是不是觉得很耳熟?
恐怕很多孩子都听过这句话,我也一样。
即便作为学生,也不能享受特权。一个只知道学习的孩子,和痴迷于工作、被爱情占据头脑的一些大人一样,都不是健康的状态。
时间久了,他就会理所当然地以学习为理由不去承担其他事。这可能导致孩子连学习这件事也做不好。
作为家庭一员,孩子在学习的同时,必须学会合作。
因为我们人生的许多事情都需要合作来完成。而合作能让孩子体验到自我价值感重要途径。
会合作的孩子,他们会更喜欢自己,更有自信。也能促使孩子独立地解决各种问题,包括学习。
你把不管教的勇气学会了,你会发现,其实你需要做的事,就是爱他、尊重他、感谢他、等待他。你会变得轻松多了。
然后你会有大把的时间去过自己的生活,去做自己的追求。然后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你是一个没有放弃自己人生的人。
很多孩子不愿意学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看到父母就不学习。他看到父母就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人生。然后把宝全都押在孩子的身上。
这让我想起军师姐姐昨晚的分享:
一个妈妈退出了007,却要求班长和战友帮助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让他坚持下来。
这听起来很不可理解的,你自己都坚持不下来,又凭什么要求孩子做到呢!
对于我们家长来说:做好你自己,孩子看得到。
你要做的,只有爱他、尊重他、感谢他、等待他,如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