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白露,日子便渐渐入秋了。虽有阳光,拂面而来的风已然带着枯荷的凉意了。
清晨踩在满地的枯黄卷边落叶上,窸窸窣窣的响声,让人觉得清脆悦耳。翻开手边的《中国诗词大会》,好奇古人的秋天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面对百花萧索的凄清感,刘禹锡第一个跳出来,这个屡遭贬谪的文人豪迈大气地唱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孟浩然则不慌不忙地赶赴故人的居所,完成“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承诺。杜甫登高眺望,感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阔……
这些画面虽跨越了上千年的时间维度,却在顷刻间浮现在我眼前。一颗在滚滚红尘中漂泊无依的心,逐渐地感到宁静。
一、慢——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相比快捷高效的现代文明,古代生活实在太不方便。就拿朋友相聚来说,没有邮件电话,也没微信号码,事事都要提早很久与对方邀约。像前面提及的孟浩然,他在夏天去了一次老友家,享受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农家乐”。还没结束,就高兴不已地约了下一次的聚会。
虽然离“就菊花”的日子还有一个季节,可正是这种对来之不易的美好事物的向往,这种延迟的满足感,让人无比地期待相聚,更生出好多如“菊花酒”、“菊花诗”的庆祝形式,为的是铭记这样为数不多的畅快鲜活日子。
当然,也有不少失约的冒失郎。像《约客》里的场景:黄梅时节,家家门前雨水淋漓,暮色降下,传来青草池塘里的断续蛙鸣。明明约好了朋友来下棋,左等右等都不见身影,主人却也不心急,一个人闲敲棋子,听听雨,和落下来的灯花,享受这静谧的夜。
除了友人相聚,古人对美食亦倾注了慢生活的热情。我们熟知的苏轼大多是个伟大诗人、词人,却不知他是一位地道的美食家,对于猪肉他更是情有独钟。
他曾经写过一首诗:
无竹令人俗,
无肉令人瘦。
不俗又不熟,
竹笋焖猪肉。
苏东坡为何青睐猪肉,而非羊肉牛肉?因为在宋代,贵公子、诸侯大夫大多吃羊肉,而穷苦百姓才吃猪肉。一如他在《猪肉颂》里所说:“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所以这位大文豪充分发扬其“吃货”的优势,自创食谱传于民间。
除了猪肉,他还要研究出螃蟹吃大鳌、樱桃煮蜜、蛤蜊配酒等最佳吃法,可以说他虽身处流放之荒地,却依旧不减对生活的热情,依旧洒脱地笑看人生,实在不失为一种旷达淡泊的品格。
古人云:“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一个人的心境,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一生的际遇。自怨自艾的,大多陷在苦毒悲哀的网罗里作茧自缚;而宁静致远的,却能抵达别有洞天的精神彼岸。
每一次读诗词,总能让人心脱离世俗的纷扰,忘却那些不足轻重的利害得失,在审美的天地里得到精神的滋养。学会慢慢走,欣赏过往纷纷的世界,珍惜相识相伴的亲友。
二、苦——大约在冬季
古往今来,生活从来都隐藏着未知的苦味,这份苦味在战争和离别的调和下更显酸涩,让人难以下噎,把人逼向绝望。
而离别、战争、死亡……所有的苦味在爱情的浇铸下更显持久顽强。
我看到一派天真的少妇,化着精致的妆容,袅袅娜娜地在明媚的春日登上翠楼。一抬头瞥见的嫩柳让人心醉神迷,春色如许——可蓦然回首,却发现身处无人相伴,更无人欣赏的凄凉处境。年华老去,玉容寂寞,徒留“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叹息……
有人说,等待是最初的苍老。东汉的《古诗十九首》有言:“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生命仿佛变成了一座颤颤巍巍的码头,雾里看花地眺望一艘又一艘的归舟,日复一日。就像沈从文在《边城》里的最后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然而,未知的音讯总给人渺茫的希望,让人还有余力去擦拭风干的泪水。而那些确定的死别,剩下的只有无尽的哀念和悲恸。
第一女词人李清照,曾经是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她在日暮时分快活地划船,沉醉不知归路,不小心误入了藕花深处,还兴致不减地比赛谁划得快,惊起了一大片的白鹭。而这样浪漫多彩的生活在国破家亡后彻底沦为了回忆,贮藏在冰冷的心底。
志同道合的丈夫客死他乡,过往的欢笑惬意灰飞烟灭。自此,有的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的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的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有的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每逢佳节重阳,明月归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所以,在这样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背景下,爱情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
贺铸用“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表达丧偶后的茫然无依;晏几道用“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表达相见的悲喜交加;苏轼用“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表达无语凝噎;元稹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心灵永恒的失落空洞……
不过,伟大与坚强,并不是杜绝痛苦和绝望,而是以超乎寻常的意志,凌驾于其之上。
从汉乐府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到唐朝敦煌的“休即未能休,且带三更见日头”,都让人感到一股凛冽刺骨的坚韧,把爱情的坚贞盛放得固若金汤。
三、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喜欢这本《中国诗词大会》,除了以场次的顺序编排目录,真实地还原了比赛现场,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外,每一场后嘉宾老师的妙语点评让我爱不释手。透过老师们的深层解读,才发现其实很多诗词的原意都被人误读,甚至曲解了。
比如白居易有著名的《忆江南》,其中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很多人把“蓝”理所当然地理解为“蓝色”,但你稍作思索,便会发现古人作诗大多讲究对仗,上句中的“火”是名词,那么“蓝”必然不是颜色。其实,“蓝”是一种江南水草,叫“蓼蓝”,它看起来是碧绿色,且可以染出深蓝和靛蓝色。
还有《赠刘景文》中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不只是单纯地写景,更是借初冬的景比喻人生,鼓励好友,即使在暮年的人生阶段,只要奋发,还可以大器晚成。
《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并非浪漫的场面,而是为了衬托后面归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的伤悲哀情。
还有不少的诗人,他们都有不同面的个性特征:飘逸俊洒的李白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不开心;豪放旷达的苏东坡亦有“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的苦闷;“近乡情更怯”的宋之问因为献媚武则天,心中有愧;极其爱用典故,意象难解,林黛玉甚不喜欢的李商隐,诗歌风格则和他敏感的内心,以及成长环境有关……
只有把诗人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细细看待他成长的一生,而非凭借只言片语的主观感受,才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其中的“诗味”。
上下两本诗词大会的书籍都已阅读完毕,诗味却久溢于心。这两天,自己沉浸其中,跟着选手们答题、作“飞花令”、看图猜诗,跟着老师们探解诗词背后的故事,寻找出现的那些吉光片羽,好不快哉!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和诗词的相遇大抵便是这般感觉吧,它们真挚、纯粹、率性、热情,而又沉默、深邃、智慧、宽广。不需要言语,不需要解释,只须轻轻一瞥,它就流淌进你心底,成为了永恒。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在这个秋日,不妨暂停下匆匆的步伐,拨开现实和速度带来的内心蔓草,在诗词中重新唤起那蛰伏心灵深处诗情画意的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