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躺在我的书单很久了,一直没有机会排到它。动荡的这个阶段,让我想起了这本书。觉得和每本书都是一种缘分,不用绞尽脑汁地精挑细选,它总是在最合适的时间让你遇到。
恶魔与天使的较量––《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
从书名上看,本以为是个励志的故事,这也是没有着急看的原因之一。现在谁的人生都不缺乏鸡汤。但是当我看前几章的时候就知道,我错了,这并不是我预想的那样。
主人公不完美,他不是拯救谁的英雄,不是社会道德的化身,不再是不能接近的远方。他很普通,很真实,有很多的缺点,甚至很自私,很自私。因为他的自私,他的恶,使用很多卑劣的手段使得别人痛苦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但是,他是坏人吗,他应该被人们唾弃吗?应该遗臭万年吗?不,不是。他只是一个正常人,一个普通人,一个我们都可能成为的人,一个也许就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
恶魔和天使。
恶魔就是不应该的存在吗,我们就应该永远坐在天使的位置上吗?
我是卑劣的,自私,懦弱的。
主人公阿米尔他软弱,胆怯,自私,卑劣,还有一颗嫉妒心极强的心。在看到自己忠实的仆人,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喝着同样母乳的,平生说出第一个字是“阿米尔”的哈桑受众人凌辱玷污的时候,他本可以冲进小巷,为其挺身——就像哈桑无数次为自己挺身那样。结果,却跑开了。
事后,阿米尔为自己的冷漠感到羞耻,道德感和私欲在斗争。多少次,真相都要说出口,但是却因为不想爸爸厌恶自己而选择了沉默。多少次,阿米尔看着被冤枉的哈桑忍受着他的欺凌却还说着为你千千万万遍而不为所动。
“我”是懦夫,“我”害怕受到伤害。更多的是,为了赢回爸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 ”必须宰割的羔羊。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
“无论我走到哪儿,都能看见他衷心耿耿的信号,他那该死的、毫不动摇的衷心。”
阿米尔想要得到救赎,想要赎罪。嘲讽天真的哈桑,打他骂他,贬低他,这还不够,最后他设局栽赃让大家以为哈桑做了一件令爸爸不耻的事情——偷盗。忠诚,软弱和对阶级的臣服,哈桑没有任何抗辩,甚至承认莫须有的罪名。他希望哈桑能反击,要不把自己臭骂一顿,渴望哈桑能报复自己。
既然这场暗自的较量因对方不上台而无法开始,唯有其中一个人选择离开才能结束这无休止的痛苦。当然,这个人肯定还是哈桑,一个卑微的仆人,一个来自地位低下的哈扎拉族的哈桑。 让哈桑彻底地消失在自己的世界里——作为惩罚自己的最温和的方式。
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
他痛苦,因为自己不得不去独自面对心中的恶魔。本以为哈桑的离开可以独占爸爸一个人的关注和爱了,但是爸爸仍不能掩饰对“我”的失望与厌恶。
同时,他又是得到解脱的。爸爸对哈桑的离开失落并感到的难过,痛苦;家里不再有以前的欢声笑语了;再也没人分享生活学习的喜悦与烦恼了;每天寝食难安;多年以后每每想起往事都会愧疚难当;被剥夺为人父的权利——而这些又是阿米尔对自己的惩罚,对那个曾在哈桑危难而袖手旁观、把哈桑当做工具的自己的惩罚。
他承认自己天性懦弱,却也不强装勇敢;他清楚自己极其卑劣,有着恶魔般的罪行。却也没有试图掩盖着什么。他本可以在美国安安稳稳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在那个往事无人提起的异国他乡,让自己的罪恶沉在最深处。
但是,他选择了一条痛苦的赎罪之路。
幸运的是他,有一次做“好人”、赎罪的机会——再回阿富汗,再接着完成和哈桑没有断掉的链接。只不过这次,这头的链接不再是哈桑,而是像极了哈桑,无论是长相还是经历的他的儿子,索拉博。
阿米尔的爸爸的世界里只有黑白。
他说,罪行只有一种,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其他罪行都是盗窃的变种。“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
“没有比盗窃更十恶不赦的事情了,要是有人拿走不属于他的东西,一条性命也好,一块馕饼也好,我都会唾弃他。要是我在街上碰到他,真主也救不了。”
曾与黑熊赤手搏斗的爸爸高大威猛,“飓风先生”的称号远近闻名。善于经商的他在当地受人尊敬的,善良的有钱人:为当地居民建立恤孤院,承担了整个工程;有人问他借钱他也不会急着让对方还钱;为穷人谋福利;收留并把残疾的阿里和他的儿子哈桑当做自己的家人。
这对父子似乎也是黑和白的区别。鄙视偷盗的爸爸,有偷盗行为的儿子;坚强的爸爸,软弱的儿子;善良的爸爸,邪恶的儿子。
然而,事实就是这样吗?他做的那些好事,嘴里说的那套关于偷盗的理论直接就可以给他一巴掌。他偷了阿里的妻子,生下了私生子,至死没告诉相牵连的那些人。他是一个盗贼:于阿米尔而言,他偷走了他得知有兄弟的权利;对哈桑来说,是他的身份;对阿里来说,是他的荣誉和尊严。
他是被撕成两瓣的人。表面上勇敢善良的他,和内心深处懦弱、罪恶的自己。他厌恶阿米尔,讨厌看见他哭,受不了他表现的任何软弱,告诫阿米尔偷盗是最令人看不起的行为。到了美国后,曾经的辉煌不再也绝不低头,拒绝使用食物优惠券。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时候拒绝化疗,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唯恐自己高大,强壮的形象消失殆尽。
他有多厌恶自己的儿子,就有多厌恶自己;他对儿子有多严厉,就对自己有多严厉。对于哈桑,他无法自然的表达出爱,压抑的情绪无法发泄,只能把怨气、情绪都发泄在阿米尔身上。
他没有办法面对懦弱,罪恶的自己。压抑,或者隐藏。从过做善事来化解自己内心的冲突。但是他最后备受各种疾病困扰,仿佛也说明了身体是如何在抗拒着他的不接纳,他的反抗,冲突无疑都已经外化成不如意的生活。
我是忠诚的、大度的、没有私欲的。
哈桑,和阿米尔住在同一屋檐下,喝着一样的乳汁。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 阿米尔。
一个没有恶魔打扰的天使。不反抗,不抵抗,从不维护自己的利益。也许是因为种族的原因,也许他觉得自己的身份不配,从来不觉得自己可以有力量去为自己做些什么。
每年阿米尔的爸爸问他想要什么样的生日礼物的时候,他只要一些太过细微的、简直不能称之为礼物的东西;只要阿米尔要求,他可以吃泥巴,可以忍受被石榴打得满身都是果浆,可以为其赴汤蹈火;为了让阿米尔赢得比赛,他容忍着那些人渣强暴他,事后也绝口不提自己受到的伤害和不公正;明知道是阿米尔有意污蔑他,给他冠上莫须有的罪名,他去顺势认罪。
他就是天使,是一个善良的天使,一个无力地天使。天使理应过着幸福的生活啊,可是,为什么他的结局会是那样?仅仅是因为出身吗?不止!
他忽略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压抑自己的需求。可以说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一切都是为了阿米尔一家。是,他忠诚,单纯,以德报怨,大度。也许那个时候会有很多人喜欢这样的仆人,任劳任怨,任打任骂。可是,我怎么却感到他只是一个天使的躯壳呢?没有自我,看不到他作为一个人,作为哈桑,究竟在哪里?他虽然存在着,但又好像从来没有存在。当他把这部分投射在外界,当外界的人接受之后,只会变本加厉的欺负他,因为你自己允许的。
允许自己内心恶魔的存在!
写到这,我突然发现其实阿米尔是最坦诚的人。阿米尔虽不完美,但却真实的,自然的。面对自己内心的恶魔,他没有压抑、反抗,他承认与接纳。他知道这就是他的一部分,他不否认,从来也不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大善人。他无时无刻希望有人可以揭穿他的面具,识破自己的真面目。
内心深处他一直都知道,自己曾经那些幼稚的做法并不能消除他的内疚感,罪恶感,也知道总有一天真主会让他有另外一种方式去偿还,去消除自己内心的冲突。
我想,正是阿米尔对自己内心的坦诚让他最后过上了相对幸福的生活。因为通过内心的恶魔他看到了人性的卑劣,更多了一份对生命的敬畏,学会用谦卑得态度去面对这个世界。我想,小说中风筝可以有很多的象征性意义,而我愿意把它看作是真实的自己。他在追,在找,最真实的自己。成长的过程很痛,就像斗风筝总会被割破手一样留下伤疤,幸运的阿米尔有哈桑做自己的助手,帮忙收放风筝线。阿米尔知道,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完整的人,成为他自己期许的阿米尔。
接纳自己内心的恶魔,并不是允许自己可以作恶多端,而是看到那个真实的并不完美,至善的自己并接纳,不再试图成为绝对的天使。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的去追吧。追到属于自己独特的那个风筝,然后看着它傲然地飘荡在自己人生的天空,绽放属于自己的风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