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二十几年书,时常会感觉有哪里不对,好像自己的书越读越“死”。迫切希望有一位高人出来指点迷津,可惜高人一直没出现。尤其是工作之后,这种焦虑、惶恐越来越甚。我要求自己去读更多书、尝试作文,依然不得要领。学习成了一种缓解焦虑的自我强迫行为。
直到那天,学校领导要求我们在网上听于洁老师的直播课。我眼前一亮:“解决学生、家长的问题还有这么多可行的招数?!”听完还不过瘾,继续在“学校品牌发展”这个公众号上寻找其他名师的宝贵经验,接着又听了李迪、俞玉萍、陈建仁、桂贤娣等特级教师的德育公开课。越听越有味,因为这正是我工作中的一个短板。
跟学生交流我会紧张,不知道到底该亲切些,还是保持严肃的面孔;不知道该如何应付“问题学生”给我设置的重重“关卡”;不懂得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我会在心里偷偷说:“还好我不是班主任。”可我也明白,要做一位合格的好老师,必须先解决眼前的这些问题,不然课堂效率是难以保证的,教学成绩也是难以有根本性的提升。
听名师的公开课,既给予了我信心,也让我更好地反观自身。而且,我发现,要想教育好各种类型的学生,必须系统地读教育学、心理学,给自己构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才可能活学活用,碎片化的知识是难以应对复杂问题的。
根据俞玉萍老师的推荐,我买来了《认知天性》《刻意练习》等书籍,并开始收听“樊登读书会”。我不再刻意追求读书的速度和效率,而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用几天时间,把《终身成长》《正面管教》《静悄悄的革命》粗略读了一遍,听樊登老师讲完《亲密关系》。我猛然发现,这些书和特级教师的公开课都是相通的,都在告诉我们一些最为核心的观点,即“不要总想着管控他人,而是要倾听他人的心声、启发他自己去找到解决办法,这样他才能不断成长,你们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和谐。”这些观点对孩子和大人同样适用。更让我惊喜的是,我终于知道自己这么多年的问题所在:我深受固定型思维的毒害,我太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我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调查显示,很多专家、大师都是“杂家”,他们从来不只盯着自己手里的课本,而是喜欢看各种“闲书”。“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得主莫言就是如此。他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他把书读活了,把生活这本大书读懂了,他的文字有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
我想,接下来,我还可以读读学习方法、历史、哲学、育儿、经济学、文学、养生之类的书。书读通了,写作素材也如泉水,汩汩而出。之前我是害怕写作的,读再多书也有点不敢下笔。
现在看到一点光就足以让我兴奋了,如果能够达到“一通百通”的境界,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