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难得糊涂”这几个字很是走俏,许多人尤其是官员以此为信条。更有甚者,书写下来压在办公室里办公桌的玻璃砖下,或买一个现成的横额悬挂在室内,以示铭志。这其中,领导者居多,他们要以此为处世法宝。
就这样,“难得糊涂”郑板桥的4字名言被人们牢牢记住了,以致使人想不起来郑板桥他那更令人叫绝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也许今天人们口念“难得糊涂”、手书“难得糊涂”时,是不会想像那个清人郑板桥当时的心情的。
郑燮是 一位爱憎分明的人,他性格落拓不羁,厌恶附庸风雅之人,深深同情劳动人民,他因帮助穷人胜讼而得罪了豪绅被罢官。我想,当年板桥一定是奋笔疾书“难得糊涂”这4个大字的。不然为什么他留传给后人“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样的诗句?而没有写出“傲吏身闲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楼。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这样的诗句?
由郑板桥的爱民诗我又想起了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身为野老己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这一个个民族英雄有谁糊涂过,对待人民他们不敢有半点“糊涂”。
那么,郑板桥究竟为什么想要“糊涂”了呢?是他当官想为民做主而不能,他为官敢于直言而遭罢免。在那个社会环境里,他只能以此发泄自己的愤懑。
今人为什么要“难得糊涂”呢?是某些人要在当代错综复杂的社会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己无关的事听之任之,装“糊涂”。如果一旦有涉及个人利益的事,有能使他们中饱私囊的事,他们便丝毫也不“糊涂”了。
当年郑板桥“糊涂”之后,边毅然“乌纱掷去不为官”,给历史留下一个刚直不阿、当官为民的形象。而今人“重念”糊涂“经,将要给历史留下什么样的形象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