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思维模型三:阅读变现法

读书笔记————思维模型三:阅读变现法

作者: 碣石潇湘无限路 | 来源:发表于2023-08-30 23:12 被阅读0次

1.在当今这样一个书籍泛滥的时代,人们一个劲儿地烦恼该读什么,但至多不过收获些时下流行的书名罢了。那么不如深挖一本真正喜爱的书,苦下功夫去阅读它,这岂不是更聪明的做法吗?小林秀雄《关于读书》

2.读书是否能够与工作构成联系,关键还要看“读后”,当你想要将通过读书获得的知识和感悟活用到工作中时,重点其实在“读后”。

3.从事知识生产工作的商务人士也是一样,他们要做的,就是将从各种书籍中获取的知识贮藏起来,并依据不同的需求,将这些知识进行组合,从而生产出知识性的成果。

“虽然也算读了一些书,但却至今没能将其与工作连接起来”,对于这类人来说,问题并没出在阅读量,而是出在阅读后的总结应用。也就是说,问题出在信息的整理、贮藏的方式,以及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去组合信息的能力。因此,相较于“阅读量”,“读后”反而成了问题的关键。

4.精读:采取"T字型读书法

“宽泛浅略地阅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也就是说,我们是为了找到一本能让人想重复去读的深度好书,所以宽泛浅略地快速浏览大量书籍,而并不是“宽泛浅略地随手翻阅”。如果在宽泛浅略的浏览过程中,找到了那本“有价值的书”,那么就要紧抓这本深入钻研。这就是所谓的:只有通过“T字型读书法”,才能增加知识储备的厚度。

5.“商务书籍曼陀罗”阅读法:按照“从中心向外沿”的顺序去阅读

如果你是一位商务人士,想要用知识武装自己,准备使用这幅曼陀罗的话,那么我强烈建议你先从曼陀罗的中心书目开始读起。

核心部分介绍的书目,能令你在经营学的学习上获得一个大略的学科地图。如果你对经营学领域尚不熟稔,那么首先应该从核心领域的相关书目读起。接下来,倘若想要深入了解某一具体方向,那么就再继续阅读与该方向相关的、更为专业的书籍。也就是说,选择从曼陀罗的中心逐渐向外阅读,这样的阅读方式更为高效。

另外,在本书的读者中应该也有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经营学基础,希望能通过学习更上一层楼的人吧。如果是这一类读者,那么就没有必要拘泥于以上推荐的读法了。从曼陀罗的任何部分挑出一本心仪的书开始阅读都是可以的。我在此列举的书籍已经经过各领域专家的质量认证,只要不考虑主观好恶,那么翻开任何一本书都能有所收获。

我再强调一遍:如果你准备接下来自学经营学,那就需要先从曼陀罗核心部分列举的书目开始认真读起。只要不是从事针对经营策划部门的收购业务,或企业战略的策划的专业顾问,那么核心部分所列举的书目应该已经足够你获得基础知识了。尤其是金融财政和证券交易领域,如果你在工作中并不需要用到这两部分,那就算阅读了相关专业书籍,你也一定会忘记的。因此,只要先把核心书目读一遍就足够了。

6.曼陀罗阅读法实例

外资系顾问的“超高速输入型’阅读法

从事与“知识生产”有关的工作,可能就要面对短时间内集中学习某一领域相关知识的情况。我的上-份工作--战略顾问,就需要不间断地持续这种学习。

当面临这种情况时,我建议大家进行一个入门书5本加专业书5本,共计10本的“一日读书”计划。该计划的基本内容是:上午粗略阅读入门书,下午精读专业书。

基础书籍的特点在于旨在为读者提供-个整体观念,即便是初学者也能立刻读懂。阅读过5本具备这种特质的入门书后,就能掌握想要了解的领域之中的主要议题。

这5本书,我们利用上午的2~3小时去进行粗略阅读。粗略阅读的办法是:1.只看图表;2.只阅读每一段落开头自然地吸引到了你注意的那一部分。使用这种办法后,无论多厚的书,都能在30分钟左右读完。

下午阅读专业书。在上午阅读时掌握的整体观念和一些关键词的基础上,集中阅读想要深入了解的部分。例如:你在学习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时,认识到了“affirmative action(积极措施)”这个词。那么遇到这种情况,下午精读专门书目时就应专挑“积极措施”相关的部分深入阅读。

在阅读时,首先要参考目录。其次,编辑严谨的专业书肯定会附有凡例和索引。从索引中挑选关键词也是不错的办法。

此处有一个要点,就是要把计划仅限定在一天之内。单将阅读期限模糊地定成“尽快”并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要在一天之内完成计划。相应地,执行计划的这一天最好关闭个人电脑和手机的电源,专心致志地从铅字之中摄取知识。那么为什么将时间设定成一天呢?为什么要关闭手机呢?简单来说,就是因为这样做会提高效率。

人类的大脑和汽车的引|擎有些相似之处,如果集中精神的时间不够长,效率就无法提高。

而只要将效率提高到了一定程度,那么这种程度的效率就能够维持-段时间。反之,把时间细分成一小段一小段地去学习,要比集中精力一口气学完所花费的时间更长。我想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验吧。

那么,导致注意力被分散的最大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大家或许已经察觉到了。对,就是手机或电脑。好不容易集中了注意力,也提高了摄取知识的效率,此时突然收到电子邮件或者来自社交网络的联络,一切就又要从零开始了。

因此,不如干脆关掉电脑和手机,花2~3小时的时间集中阅读吧。之后再打开电脑和手机查看邮件或联系人发来的信息即可。接下来,回复必要的信息,然后再关闭电源,回归书本。这样重复2~3次,就是所谓“超速摄取知识”的基本方法了。

7.七类通识类书籍:哲学(近·现代思想) ;历史(世界史·日本史) ;心理学(认知·社会·教育) 医学·生理学·脑科学;工学(包含计算机科学) 生物学;文化人类学

7.1.哲学(近·现代思想)

哲学,尤其是结构主义之后的现代哲学思想,影响了很多经营概念的确立。例如:在某一时期,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提出的所谓的deconstruction(解构),其原型其实正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主张的“解构”概念(但原本德里达主张的解构和BCG所吹捧的解构其实完全是两码事。我想他们并不是阅读了著作后理解了这个词汇的概念,然后加以运用,而只是单纯觉得这个词读起来响亮,就直接挪用了)。

所谓现代思想,其实是一门研究世界和社会变化之框架的学问。因此,直接将其挪用到经营领域也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7.2.历史(世界史·中国史)

历史会为商务人士带来很多可学之处,这是十分显而易见的。通过学习中世及近代期间,英国如何在西班牙及法国两大强国之间进行外交斡旋,就能获得深刻的启发,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利基厂商在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两大巨头品牌的夹击之下如何生存下来。

7.3. 心理学(认知·社会·教育)

对于商务人士来说,心理学知识也是必需的通识储备。在营销中操纵大众心理、在谈判时对对方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理解组织中的团体动力学等,在商业的各个方面,心理学能力都是强力武器。

7.4.医学·生理学·脑科学

提到医学、生理学、脑科学领域,大家似乎很难把它们同商务联系到一起。然而,这类领域的知识其实在很多情况下都和商务有关。

例如,对于商务人士来说不可或缺的压力管理知识,其实就属于大脑生理学。认识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作用,也能为我们理解上下级关系以及对人际关系带来极大的启发。

7.5.工学(包含计算机科学)

工学领域的知识见地也能为商务工作带来诸多刺激。我举一个个人案例吧。我本人曾经制作了一个项目管理手册,一有时间我就会拿出来温习。而这份手册,我其实是参照了东大名誉教授、美洲杯日本艇技术总监--宫田秀明先生的系统工学思维方法制作的。

7.6.生物学

学习生物学知识,也能为商务工作带来启发。正如我所写的上一本出版物--《全世界最创新的组织作成术》中所说:对于很难激发什么创新意识的日本企业来说,参考学习生物领域的知识,比如蚂蚁的集群运营方法,也能够得到深刻的启发。

7.7.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的见解也能以多种形态运用到商务工作之中。例如:在一件咨询项目中,我常会请我的客户企业仔细观察自己公司的工作现场。而我推荐给他们的观察方法,正是大量参考了文化人类学者进行野外作业时所使用的手法。

虚心而坦诚地观察本公司的工作现场,是顾客获得优质信息的最佳手段。在实践此类手段时,平日储备的文化人类学技巧便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

8.通识类书籍阅读方法:把知识与工作相关联

所谓成果,是一种输人和输出相关联的力量

在知识生产过程中,读书是处于“信息输人”最上层的工程。阅读商务类书籍时,输人与输出之间的关联性十分清晰。而且,从输人到输出的时间间隔很短,所以被遗忘的危险性就会变得比较低。然而,通识类的书籍则不同。其中输人入和输出之间的关联性并不十分明确,并且从输入到输出的时间间隔也很长,所以被遗忘的风险就变高了。

史蒂夫·乔布斯曾在自传中提到,他大学学习书法,而书法则对他后来开发苹果计算机的字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他在学生时代学习书法的这样一种“输入”,和开发个人电脑的一环--设计字体的这样一种“输出”联系到了一起。这种输入与输出相联系的意外性和较长的时间间隔,正是学习通识的一大特征。因此,能够将二者相联系的人与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人之间,在知识成就方面会产生巨大的差距。

将知识与工作成果相关联的办法

为了能将通识类书籍的阅读与工作相联系,我们必须要做的一点就是“抽象化”。和商务类书籍不同,阅读通识类书籍所获得的“知识”无法直接运用在商业领域。

在文艺复兴时期,很多建筑物并不是由国家行政组织,而是由赞助人支持修建的(美术史方面的知识)。一窝蚂蚁中必须有一部分不干活的“懒蚂蚁”,否则蚁巢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很容易束手无策,全军覆没(生物·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在波利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部落之间互相“赠与”是一种义务,各部族间正是通过连续的赠与活动得到激发与活化的(文化人类学方面的知识)。以上这些知识本身对商务领域是不具备启发性的。

如果想要将这些知识转化成为商务领域中的“生存智慧”,那么就必须进行“抽象化”的工作。

所谓抽象化,就是舍弃细枝末节,提炼精华,总结出-个“简单来说就是x”的结论。也就是说,要将构成事物运转的基本结构提取出来。在经济学领域,这被称为“模型化”。

据我所知,关于这一点总结得最为直截了当的,当属小室直树所著的社会科学名著《理论的方法》一书了。该书做了如下说明:

“模型”就是仅指强调和提炼本质性的东西,剩下的则全部舍弃。我们称其为“抽象”和“舍象”。

9.三遍阅读法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具体介绍如何去制作一个信息“鱼笼”--也就是读书笔记的方法。为了能将从一本书中获得的信息(鱼)放入“鱼笼”,你需要通过如下三个步骤,将一本书读三遍。

·第一遍:画线  第二遍:选出5项·第三遍:摘抄

通过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的流程,将自己认为有必要的信息筛选出来。

“阅读三遍”之后的书,就算你将它的内容都忘光了也没关系。因为必要时你随时都能提取所需信息。

在阅读第一遍时做好标记,读到第二遍之后就“只需重温重要的部分,并使其高效地留存在大脑中”,或者“摘抄成笔记或制作成电子资料,并活用在知识生产之中”。

10.重复的力量:

重复阅读很多、很多遍

那些读完一本书后就放到二手书店卖掉,又或者干脆不买,尽量在图书馆借书去读的人,或许很难同意我“拿书籍当作笔记本”或“只有在书本上写写画画之后,这本书才是一部完成了的作品”之类的想法吧。

然而,我在此可以断言,只要你没有“买书”以及“在书上做记录”,那么你就无法将书中内容活用到知识生产上。简单来说,所谓阅读的技术,与其说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如何活用一本读过的书更为准确。而且,如果这本书不在手边放着,那么也完全无法活用。

其实书本的活用方法只有两种。

第一种:摘抄重要部分,保证必要情况下随时能够检索到。

第二种:一有机会就去重温。而为了实现这一点,随时将书本放在手边就十分必要了。毕竟在我们进行知识生产的时候,会走到摆放着已读书目的书架边查看。此时你模糊的记忆便会逐渐变得清晰,想起“啊,那本书中好像写了这样一些事”。接下来,你就会将书从书架上取下来,以过去曾经画线的内容为核心做粗略的重温。在反复进行此类举动的过程中,一些好的创意便会不经意间浮现在脑海中。

11.毫无关联的工学系书架上也有帮助

只有积极到与我们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之间关联性很低的书架那里去闲逛,才能获得类似这样的偶然所创造的美妙邂逅。

《失败百选》这本书是我在并不熟悉的工学系书架边闲逛时发现的名著。正因为这本书,我在书店的所有区域闲逛的脚步就停不下来了。

12.创新?你可以翻翻儿童类图鉴

所谓创新,它原本的意思其实是“革新”或“非连续性进化”。那么除商务以外,以“革新”和“非连续性进化”为题材的书中都会有些什么样的内容呢?我马上想到的是历史中的“革命”和科学领域的“发明·发现”。

一般出版的与创新有关的书,很多书的知识其实大部分和商务书无关,有的讲的是有关历史领域中的革新,以及科学领域中的“发明·发现”的故事。

那么,大家认为详细讲述了科学中的“发明·发现”的,是哪种书呢?没错,有一种就是事典。尤其是面向儿童的那一类事典会更好理解。实际上,作者就曾经参考了学研图鉴中的《发明·发现》这一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思维模型三:阅读变现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qga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