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节主要关于心理模型&实现模型&表现模型的读书笔记
本节思维导图
部分要点理解
基本含义
简要来说,实现模型在数字产品背后就是一对对代码和网络通信协议,是用户平时所理解不了的。最关注实现模型的是开发者和工程师。心理模型是普通用户认为这个产品是如何工作的。表现模型是实现模型和心理模型之间去找一个平衡点,让它逐步的靠近心理模型,同时能够把实现模型尽可能包装起来。
三者之间的关系
用户的心理模型,虽然当前的产品设计是要求表现模型逐步靠近心理模型,但放在长久的时间维度上来看,心理模型是可以被塑造的,比如360,提出的“您的开机速度打败全国百分之多少的人”,这个大家对它很熟悉了,成为通用的心理模型之后,很多产品就直接把这模式抄过来,企图给用户带来一种尊贵感。实际在360提出之前,是没有产品这么来做,但它做之后,大部分用户的心理模型被塑造了,这是一个正面的例子。对于反面例子,我们现在邮箱上传附件的时候,有一种最常用的方式是点击上传附件的按钮,把附件从本地磁盘上传到邮件里,大家现在上传附件都是这么一种方式,但有一种更好的方式,就是用户从本地磁盘往上拖拽文件,自动把这个附件添加上了,这种即拉、即拖、即拽才符合用户最开始的心理模型,但是用户已经“被使用”前一种方式多年,心理模型已经被改变了,所以当我使用简书的写作模式中插入图片的功能时,一开始还真有点小别扭呢。
不同人群的心理模型也是不一样的,普通用户简称为小白用户,他比较倾向于"我认为这个产品是怎样就怎样",有不同就会不爽,还有一种就是专家用户,就非常乐意挖掘产品的实现模型是怎样的。
换个角度来讲,有难度的表现模型可能是机遇,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讲,肯定是希望产品简单易用,但如果没法做得更简单,即如果砍掉难用的部分就会失去一大部分用户的情况下,那么掌握这部分难用的功能反而会增加你竞争的筹码,比如ps等等工具性软件。那么这时候,你的目标就跟其他人的目标就不一样了。
什么是好的表现模型
思维导图中,实现模型映射的是技术,心理模型反应用户的愿景,两者差异很大,表现模型越接近用户的心理模型,用户的使用感受就越好,设计师要做的就是越接近越好。表现模型超越心理模型就会给用户带来惊喜,比如一键美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