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东北酱缸

作者: 云里生活的鱼 | 来源:发表于2023-09-19 21:11 被阅读0次

  有人说给东北人一碗酱能吃两公里绿化带。这话虽然夸张,但却说明了大酱在东北人心中的地位。蘸酱菜不论是在东北餐厅还是东北人家里都不是主菜,但却绝对不能缺少的。而且几乎是餐餐必备的美食。

    在过去的东北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几乎家家院子里都有一口大酱缸,会不会下酱,下的酱好不好吃是评判一个家庭主妇的标准。而我的母亲无疑这里面的佼佼者。

    在东北要下一缸好酱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年的入冬后就要开始烀豆子。头天晚上母亲会把一张小炕桌仕炕上放好,一面垫高,使桌面有一斜坡,低的一边桌下放上一个盘子,舀一碗豆子从高的一面倒下去,好的豆子会顺着斜面滚落到盆里。我和母亲把黑的,坏的豆子挑拣出来。每次大约挑上十来斤的黄豆,挑好的黄豆用水洗净,第二天就可以下锅烀了。烀豆子也是个技术活,都是我在烧火,火不能急了,不然容易糊锅。豆子要勤翻的,因为豆子多容易夹生,底下的翻到上面来,烀上小半天才能烀好。

    每年烀豆子时,豆子烀熟出了豆香时,母亲总会把豆子盛一小盘出来,放上盐,切点葱花撒上,拌均。然后对我说:吃吧,馋猫。那盘香喷喷的豆子一直是我童年的美味之一。现在回想起来感觉比肉还要好吃的多。

    烀好的豆子捣碎了盛出来,放凉后在垛成四个立面体的酱块子,等到酱块子干了,外面硬子后再用报纸包好,放在坑琴①上面贮存起来。只等到开春时下酱了。

   

    每过上一段时间母亲就会把酱块子翻上一个面,仔细嗅一嗅,然后说:很好,很好,没生蛆,没坏,来年有好酱了。搞得我总是很担心,生怕酱块子生蛆,坏了,没有好酱吃了。虽然这种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但程序却从来不曾少过,仿佛不这样那酱块子就会坏掉一样。

    黑龙江的春天总是来的很晚,农历四月天气才渐渐暖和了,母亲会在初八,十八,二十八这几天挑一个晴朗的天气,阳历五、六月份间,把酱块子拿出来报纸撕掉,用清水刷洗干净,再掰成小块放在太阳下晒干。烧水化盐,一般十斤黄豆五斤盐,等到盐水凉了,把盐水和酱块子下到酱缸里,再用纱布把酱缸蒙上,这样大酱才能沐浴在阳光下又不会落进会灰尘和飞虫,这还不算完,每天还要打耙。就是用一个木质的酱耙子把酱缸下面的酱翻到上面来。母亲每天晚上都会用洗衣盆把酱缸罩上,第二天早上在打开,中午我不论是放学还是工作后下班回来,都能看见母亲坐在酱缸前打耙,一个酱耙子上下搅动着,上面有黑色的浮沫,那是脏东西要撇出来扔掉。这样大约十天左右,最多十五天酱就发了,发的不好酱会有一点臭味,但不会影响口感。母亲发的酱从来没有臭过,嗅一嗅总是浓浓的酱香味。

    打一个鸡蛋和大酱搅均,放上尖椒,小葱,放到锅里蒸成鸡蛋焖子,蘸着黄瓜,水萝卜,大葱,香菜,卷着干豆腐,真是天下美味,怎么也吃不够。夏天炖豆角,炖茄子,土豆,放上一勺酱,什么酱油,生抽,老抽,包括咸盐通通靠边站。冬天,把冻白菜,萝卜干用水抄一下,炸上一碗熟酱,肯定能多吃两碗二米饭。就算是生酱蘸着大葱,不用其他菜肴也能吃上一大碗白米饭。要下上一缸好酱真的要几个月的功夫。一缸酱就是东北人一年的调味品,在东北报复人最狠的手段就砸人家酱缸。砸人酱缸如同挖人祖坟。

    我渐渐的长大了,母亲也变老了,身体也越来越差了,那段时间母亲几乎瘦骨嶙峋,干不了体力活,下酱这活计也渐渐的都由我来做,母亲只在旁边指点,下出来的酱依然酱香浓郁,我知道那也都是母亲的功劳。

    直到母亲去世后,我又下了两回酱,可不知为什么,没了母亲的指点,那酱的味道总是差了不少,有一次还把酱下臭了,虽然也能吃,但味道总是不对。慢慢的我也不在下酱了,想吃酱了就去买着吃。但是酱缸却一直都在,空空的酱缸变成了思念母亲最好的注脚,回到家看到酱缸就仿佛母亲还在,家还在。

    后来我去了北京,飘在北京,一晃十多年了,只有春节才会回去拜访一下亲朋故友,家的记忆慢慢的只剩下了冬天的记忆和风雪中老院子的大酱缸。再后来老房子也拆迁了,家人都搬到了楼上去了,空酱缸自然被清理掉了,在那一刹那间仿佛对母亲的记忆也清空了一大半,内心空落落的失去了一大片地方没着没落,眼前一片模糊泪水悄然划落。

    不下酱的日子还是一样过,街上琳琅满目各种各样包装的酱,买回来蒸了,炸了,蘸着黄瓜,水萝卜,大葱,香菜,卷了干豆腐,可再也没有当年的味道了。家人说我矫情,可我知道那味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妈妈的味道,在我内心最深处一直记得。有妈妈才有东北大酱,有酱才有酱缸,有酱缸才有家,就是说有妈妈才有家。

    母亲!你在天堂还好吗?

注释:①坑琴:东北的一种家具,放在坑上,用来装被褥和衣服的。

                            陈晓刚

                            23.9.1

相关文章

  • 《酱缸?》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八十周年纪念日。 我无意写些沉重的事物出来,所以后面我也会尽量避免这些。 那么我写这些东西的主题是...

  • 杨向阳黑白摄影作品

    【农家物语】 在漫长的岁月中,东北人的风俗和习性,一直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环境。 庭院里的酱缸,屋檐下的一穗穗的玉米,...

  • 东北粘豆包(散文)

    东北粘豆包(散文) 文/高传博 东北农村一进腊月门,家家都要沿袭传统习惯做三件大事:“杀猪、淘米、做豆腐”。我们家...

  • 《写给东北》(原创)

    百年荣辱,曾几何时 已无来路。 我们如同初春的新雪 浮在土上,惧怕阳光。 一些久违的思虑 像冰封的河面下潜行的旧梦...

  • “酱缸”文化(3)

    这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在人性道德的坚守上原本就是危险的。在当今这个“趋利”社会,一些道德及人性价值在“利”面前逐渐消失...

  • “ 酱缸”文化(2)

    何谓“酱缸”?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地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

  • “酱缸”文化(1)

    记得美国人有一本《丑陋的美国人》,写出来之后,美国国务院拿来作为他们行动的参考。柏杨先生也写了一本《丑陋的中国人》...

  • 奶奶的酱缸

    〔一〕每年春天,李树下就有奶奶的酱缸。 几块砖铺得平平整整,一个小三缸端坐在上面。缸上罩着纱布,用红布条绕缸一周绑...

  • 魂归来兮——(原创仿古散文)/徐宏

    徐 宏原创(仿古散文) 魂归来兮——(原创仿古散文) 徐 宏 吾名宏,姓氏徐,自称徐郎,知天...

  • 在黔北生活

    散文诗﹒原创 在黔北生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创散文.东北酱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qho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