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005021/652fc2eb32e65608.jpeg)
古音乐初浅了解之二(野老杂呓之五)
静儒
古人用五度相生法发明的十二音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与西洋乐器钢琴一组键盘完算吻合,上行即:c、升c、d、升d、e、f、升f、g、升g、a、升a、b,其中“升”表示升高半音。下行即:b、降b、a、降a、g、降g、f、e、降e、d、降d、c。其中“降”表示降低半音。升c=降d,升d=降e,升f=降g,升g=降a,升a=降b。若有心学音乐的诗友,就请把c、d、e、f、g、a、b这组 音高完全记在脑海里,就是C调的1、2、3、4、5、6、7,钢琴键盘上一组白键,没有钢琴的诗友用电子琴帮助校正也可以。因为没有专业软件,我打不出一些特殊音乐符号,也只能用文字来表示了。
其实古人也用五度相升法发明了七音阶,若不考虑是否同一音区,宫上升五度就得到了“徵”,徵再上升五度就得到了“商”,商再上升五度就得到了“羽”,羽再上升五度就得到了“角”,角再上升五度就得到了“变宫”,变宫再上升五度就得到了“变徵”,已得到了七音。而最重视五个整数音,叫五音或五声,放到同一音区从低到高排序,定名为宫(1)、商(2)、角(3)、徵zhi(5)、羽(6),括号内的1、2、3、5、6相当于今天简谱唱名与符号。由角(3)的上五度就是“变宫”(7=高音降1),再上升五度,就是高音的降5,低八度唱就得到了降5,降5叫做“变徵”。所以,周朝到汉朝使用的音阶,虽然以五个正音:宫、商、角、徵、羽为主,有时也用到了两个偏音:变徵、变宫。这一段时间的音乐多为礼乐并重,叫雅乐,也叫正乐。所以雅乐的七音阶为:
宫(1)、商(2)、角(3)、变徵(降5)、徵(5)、羽(6)、变宫(降高音1)。官方乐府也主要演奏或演唱祭祀、庆典或其他演出,也有一些古诗的配曲或从民间采集来的歌曲之类。自汉朝设有乐府,音乐作品来源更加广泛。
魏晋南北朝这段时间,传统的礼乐逐渐衰落,文人们个性化的音乐诗歌作品逐渐兴起,如蔡文姬就自己作词自己谱曲自弹自唱《胡笳十八拍》。民间无名诗人和作曲家们很多有实际生活意义的优秀歌曲乐曲也大量地涌现,又加上了佛教文化的兴起,民族文化的融合,一些梵乐、胡乐对传统的音乐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在音阶方面很少用到“变徵”,而是用把变徵再降半音的4(发),相当于把角音升高半音(升3)=4,所以叫做“清角”。现在有些人把4(发)叫做变徵,就是盲人摸象。那个历史时期的音乐交叫“清乐”,也叫清商乐。清乐音阶为:
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就是:1、2、3、升3、5、6、高音降1,相当于今天的1、2、3、4、5、6、7,还是以传统五音为主,也是五种调式。
隋朝开始重视西域传过来的燕乐(宴乐),即宫廷或宴会助兴歌舞曲。由于民族及地域差别,燕乐不用变宫,而是用再降半音,叫做“闰”,燕乐音阶为:
宫、商、角、清角、徵、羽、闰,当时以传统五音为主就是:1、2、3、升3、5、6、升6,相当于今天的1、2、3、4、5、6、降7。燕乐也叫宴乐,即所谓的俗乐。我们认为,因为隋朝是在北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北周与西域来往密切,龟兹国最著名的琵琶演奏家苏衹婆早就在北周的长安,据说对燕乐及歌舞的传入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由于隋唐时燕乐主乐器就是西域琵琶,与现在琵琶不同,四弦占四个音位,就构成了二十八个宫调。但内地重视宫,胡人更喜欢商,琵琶四根弦定音宫、商、角、羽,没有徵,各宫调名称如下:
二十八调名称
宫声七调:正宫、高宫、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
商声七调:大石调、高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林钟商调、越调。
角声七调:大石角、高大石角、双角、小石角、歇指角、林钟角、越角。
羽声七调:般涉调、高般涉调、中吕调、正平调、南吕调、仙吕调、黄钟调。
到了南宋只用七宫十二调:
七宫:黄钟宫、仙吕宫、正宫、高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
十二调: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歇指调、越调、仙侣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黄钟羽调、商调。
古音乐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到了元曲又分为南曲与北曲,使用的宫调也有很大差别。南曲只有十三个宫调,北曲用六宫十一调,总共也就二十三宫调。到了明清之后,常用的也只有五宫四调了,也称“九宫”。现在人们进行音乐创作也只有宫、商、角、徵、羽五种民族调式及西洋大小调了。
其实,燕乐二十八调已经远不是古人发明的七音配十二律呂了,但也不是完全照搬西域的燕乐,应该是各方面兼融的清商乐。例如“大石调”原本就是太簇商,到了唐天宝年间,把二十八调式重新命名,太簇商就被大石调取代了。到了宋朝,又给降低了两个音级,把黄钟商命名为大石调。还有一些名称来历连现在的古乐专家学者都难考证,也只能猜测。可以说诗(诗经开始)是由雅乐演唱的,词是按俗乐舞曲谱填配的歌词,所以有诗庄词媚之说。
我们为了学习填词,主要是了解各个宫调的声情色彩。我建议每个人都必备龙榆生著《唐宋词格律》,一本在手就完全可以自学填词,那本书对每首词的要求都有说明,词谱也标准,足够我们用的了。古人填词也不是什么谱都面面俱到,都是选自己喜欢爱唱的去倚声。全宋词精选中,多数作者都是一调多首,有的多达十几首。
大家都准备“龙谱”,以自学为主,再参考我讲的内容,逐步在音乐乐理方面下些功夫,若能学会识简谱就更好了,对你的词学造诣是会有极大帮助的。乐谱不好打字,我手中古乐府歌谱有几十首,唐宋词乐谱一百七十多首,等你们多数人慢慢地能识简谱了,我就选一些,把五线谱译成简谱,让你们慢慢领略其中的妙处吧。
不知诗友们缘分到不到?我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厢情愿,也可能又在说了一堆梦话。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05021/e7256062e4a8a9e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