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农村,总能看到光着脚丫的孩子们,在土里,泥里,水里,河里,欢快地跑来跑去。一双双小脚丫,携着任性,无拘无束,留下了无数欢闹的童年时光。
记得那时候最喜欢光着脚丫蹚水了。夏秋的时候,雨来的特别勤,每每下雨,雨水在村子门前坑洼的地方,会聚起一汪一汪水洼,雨点飘落,不时在水洼里奏出“滴答滴答”的一个个音符,当音符响起的时候,水面上出现了一个一个的圆圈,对于小孩来讲,这无疑充满了诱惑。
于是,穿着短裤的孩子们,像是魂被它勾引了去,光着脚丫冲上,在水里蹚来蹚去,溅起高高的水花,一束接着一束,伴随着一声声爽朗的笑声,一个个稚嫩的脸上顿时溢满了得意,童年的快活就在一个个得意中飘扬在窄窄的小巷。
这些日子,我接连去了几趟民勤,在乡间跑了好些地方,在清秋这个收获的季节,大多农家门前没有看到记忆中的忙碌景象,就如黄昏下的村庄,静悄悄的。没见猪跑,没听到鸡鸣,也少有狗叫。往常孩子们在村巷门前追逐打闹的场景也没有,这让我不由心生疑惑:
“怎会这样,孩子们哪去了?”
在民勤收成乡瓜地边最大的蜜瓜市场里,原本应该是小孩聚集玩耍最多的地方,也没有小孩跑动。别说小孩,就连学生也没见到,市场里晃动的全是成年人的身影。那一刻,哪个疑惑又一次浮了起来,飘在脑海,久久挥之不去。
怀揣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过了许多村庄。和前面看到的一样,这里太多的村庄,少有小孩玩耍,也少有年轻人的身影,在荒凉破落的村庄里,能见到的也只是寥寥无几的中老年人。
太阳照射下的村民的房屋,委实太过破败。土坯垒起的平房,湿土夯筑的低矮院墙,以及斑驳着的墙面,无不镌刻着岁月流失的印痕,也诠释着人们对家园的一种态度。
我仔细看了看,那些破落的墙根下,往常老人们扎堆晒太阳的地方,也少了人影,就如同寂静的村庄,孤孤的在太阳下泛着淡黄的干渴的面光。
回想起来,在过去的许多时日,在许多农家院墙下,见到晒太阳的老人们,我总喜欢多看几眼。他们看上去就像是完成了一身的使命,卸去了背负,轻松的按照自己应有的活法,该活动活动,该晒太阳晒太阳,领着小孙转来转去,小狗也跟着凑热闹绕来绕去,在略显麻木的表情里写满了太多的知足,写满了幸福。每每见到,恍惚中自觉不自觉的克隆起自己的未来,心想,也许……
走出去或者留守村庄的民勤人,既没有像沿海发达地区的富豪们,将老宅收拾的富丽堂皇,也没有像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人,将老屋翻修一新,一院院房子,除了老旧就是破败,几乎一个模样。在这里甚至连砖墙也很少,感觉就像是从当年贫穷岁月中复制过来一样。
所不同的,是政府出资修建的一些基础设施,与村民的房屋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村巷里铺了水泥路面,通了自来水,村前也有沥青公路通往四方,村委会前都有小广场,里面安装了锻炼器材,新农村建设该有的文化体育设施在这里都有不同体现。
当然,每个地方看上去都修建了住宅小区,一色的高楼大厦。不知怎的,这些楼房大多空空如也,没住进去多少人。
显然,太多的人不愿意将更多的财力投入到农村自家房屋上,这在当今富起来的农村极少见到。
这不由让我联想到这个因“素朴风纯,人民勤劳”而得名的民勤所处的生存环境了。处在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的位置,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半封闭荒漠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降生的第一天起,就避免不了要承受经年累月的沙尘折磨。
实在是受够了,太多的民勤人在漠风的肆虐与沙尘的声响里,选择了远走天涯,无奈中留下了略显荒芜的村庄。
留下来的人们,一边与沙漠进行顽强的搏斗,一边也在等着机会,试图通过儿女求学或其它途径,想着离开这个让他们无法挚爱的故土。也许只有这样,于他们才是一种解脱,是他们奋斗的全部希望。
于家乡,走出去似乎成了沉淀在他们血脉里的东西,所有人的努力与奋斗,似乎都围绕着这个目标,不轻言放弃。
走出去的儿女们,又将年迈的老人接了出去,抑或走出去的人们,也将自己的亲朋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也带了出去。
于是乎,好多的民勤人,仿佛都有了在他乡落脚的基因,早早的将养老的房子买到了外面,不管用到用不到,先备着再说。只有这样,他们内心似乎才变得踏实。
我不知道“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没有天下人”这句话含了怎样的意思,但每每说起来总有不少辛酸,有不少苦楚。一代一代的民勤人,就这样远离了家乡,离开了故土。
故乡,更多的留在了民勤人思念里,留在了沙尘里。
我无意评价这种现象,让他们留下来总归对他们不公,走了又少了治沙的人。不过,要说治沙,仅凭民勤一个县也无法阻挡沙漠前进的脚步。说到底,民勤不是自己的民勤,也不是甘肃的民勤,而是全国的民勤,是地球上的民勤。
当兰州扬沙,北京蒙尘的时候,我们自然想起了民勤。在这个中国黑风暴第一号多发区的当下,在这个以民勤人为主体的治沙队伍面前,我们所看到的一代一代民勤人远走他乡,不知道像这样减少了的治沙队伍在治沙路上还能接续多久,沙漠会不会像恶魔般卷土重来?
一切都是未知。面对民勤农村人员的不断减少,人们也采取了一些办法,但好像没从根上解决。
当我来到青土湖目睹路边碧波荡漾的时候,忽然觉得国家或社会在民勤应当有更多的作为,像保护祁连山一样,出台更多更实惠的扶持政策,让全社会积极参与进来,这或许可以给予留守的民勤人以实在的信心。
留住了他们,治沙大业才可接续持久,才可避免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