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在路上
骑行笔记 | 至随州曾侯乙大墓,思随国贤臣季氏梁

骑行笔记 | 至随州曾侯乙大墓,思随国贤臣季氏梁

作者: 风追司马zhuangyong | 来源:发表于2017-11-09 12:31 被阅读89次

    洑水镇距随州市区约六十公里,我并不着急赶路,在转盘附近的路边吃完早饭后才出发,向北而行,并入国道316线。骑行四十余公里,经府河镇、马坪镇,至迎宾大道进入随州市区。

    [国道316  随州段1228公里里程碑]

    临近市区时,为避免到旅馆而无房间的尴尬,我先在网上搜索旅馆信息,并给价格合适的旅馆打电话。其实,我一直觉得到旅馆问价格,若是不合适,也不好直接走,总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只是幸运生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在网上搜索与预约,避免了当面问价时的尴尬。

    旅馆在汽车站附近,街对面有铁路客房字样的旅馆,想必这个路口也曾有过火车站。房间临街,但也不算太吵,屋中设施也还算半新,条件自然要比昨晚在洑水镇住的好得多。收拾完行李后便立即查询到随州博物馆的公交车路线。

    从中学时代开始,历史对我而言并非只是课程表上的一门课,还给我以自信。兴趣所在也不必太费功夫就能拿到高分,课本早已不能满足我,找了一堆书来看,即便以后进了理科班也没有中断。在诸多书籍、影视等资料中,经常出现曾侯乙大墓,还有后来的长沙马王堆墓也是我常常与人提起的。

    [湖北博物院  曾侯乙墓编钟原件]

    在武汉的湖北博物院参观时,我急冲冲地跑进展厅,就想早一点看到曾侯乙大墓出土的青铜器,其中最为闻名遐迩的当属曾侯乙大编钟了。在曾侯乙展厅正中,编钟呈L形摆放,上下三排共65个编钟(含楚惠王赠镈钟一个)依次排列,气势震撼。

    随州市博物馆紧邻擂鼓墩古墓群,建筑采用古楚国一台多殿式风格,蓝色琉璃大屋顶,屋檐无翘角。曾侯乙墓位于擂鼓墩东团陂,于1978年被发现。当时,空军某部在此地修建厂房,建筑过程中出现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青灰色土层,疑似存在大型古墓,随即上报。经考古调查与钻探,认定东团陂存有一座大型土坑竖穴墓。

    [土层详图   于随州市博物馆]

    据发掘报告称,墓坑填土中铺有一层石块,其间用五花土、黄褐土、清灰土填实。所谓五花土是指挖土坑坟墓后将挖出各层土壤回填入坑中,在一般情况下,发现五花土就意味着地下存在墓葬的可能。接近椁板时还放置木炭与青膏泥,木炭可吸收水分,而细腻粘性大渗水性小的青膏泥则起到了隔绝空气的效果,这些都是古墓文物得以完好保存的重要条件。曾侯乙墓中还出现了盗掘的痕迹,应该是在秦汉时期,但盗墓贼很可能因为椁中积水而放弃了盗掘。

    墓葬整体呈“卜”字形分布,椁内分四室,椁板、椁墙均以榫卯相连,结构庄重而结实。主棺位于东室,有内外两层棺,内外棺总重约5000公斤。东室放置戈、弓、矢、盾、镞等兵器,主棺中出土了诸多精美玉器、金器等。东室还有8具殉葬棺,西室则有13具殉葬棺,均为女性,可能是生前为曾侯乙表演舞蹈、演奏编钟鼓乐的歌伎乐女。

    [卜字形墓室模型   于随州市博物馆]

    中室主要放置礼乐器,如九鼎八簋、磬、瑟、排箫、篪、盘、尊、簠、缶等,编钟则呈L形放于中室西壁。北室放有车马兵器、记载丧葬物品的竹简等,还有两件大型青铜缶、西室除殉葬棺外没有太多遗物,可见殉葬者身份卑微。墓中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保存之完好,数量与种类之繁多均属罕见,尤其作为战国早期大型礼器的曾侯乙编钟更堪称人类珍宝。

    随州原本为随国国都所在,但为何在随国国都发现了曾国诸侯墓?这也是曾侯乙墓发掘后不久困扰人们的一个重要谜题,古籍中往往只见随国而不见曾国,曾、随到底是一个国家还是两个国家?直到三十多年后,从叶家山、文峰塔曾侯古墓发掘的青铜器铭文得知曾国第一代诸侯为南宫括。他曾辅佐过周文王与周武王,在周成王时期因功被封为曾国诸侯。曾国地处周王朝的南部边疆,往南即是楚国,建立曾国的主要目的自然是拱卫周室,镇守边疆,防范南方蛮夷入侵中原。

    在武汉篇中,我曾提到楚伐随一事。地处南蛮之地的楚国希望将势力范围拓展至中原,随国则成为其最大障碍,必须拿下随国才能伸向北方的中原。然而,随国亦是好勇之国,多次抵挡住楚国大军。到春秋时期,楚国已是南方大国,随国不再有能力与之抗衡。

    楚武王三十五年,楚伐随。随国少师被派往楚营和谈,楚武王故意让楚军军容不整,以示疲惫。看到疲倦不堪的楚军后,少师回去劝随侯主动出击,不过随侯被随国贤臣季氏梁劝阻。楚武王只好改变策略,让随侯到周王室那里为楚国请求尊号,“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应了要求,到王室为楚请尊号,但遭王室拒绝。楚武王得知后气愤不已,“我自尊耳”于是,自立为武王,开诸侯僭越称王先河,与随人结盟而归。楚武王五十一年,周王召见随侯,责备其奉楚为王。随国遂轻慢楚国,楚武王因而以为随国背叛了楚国。在讨伐随国路上,楚武王去世,楚与随结盟而去。

    [随国贤臣季梁  图于网络]

    贤臣季梁在随国为随侯制定了一系列内政外交政策,对内以道为准则整顿政务。他对道的阐述是:“忠于民而信于神也”。所谓忠,即是“上思利民”;所谓信,即是“祝史正辞”。意思是,为君者凡是要思虑是否利于民众百姓,祭司要正其言辞,不欺鬼神。楚武王侵随,季梁劝阻随侯不追击楚军时进一步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将国家的富裕与发展归结于民力,而非鬼神。季梁认为民为神主,故而国君要先民而后神。只有利民,才能讨鬼神的欢喜。换句话说,民不为天生,而天立君以为民。这是前无古人的政治思想,要比后来的孔子“民本”思想还要进步。2017年刚好是宗教改革五百周年,我认为,正是因为放弃神本位,坚持人本位,世界才能在短短几百年内迅猛发展。

    在这一思想下,季梁提出内修政务,外亲兄弟之国。所谓兄弟之国指的是江淮之间各诸侯国,自然也包括楚国。其后,随楚两国虽有征伐,但多以结盟终结。楚国没有后顾之忧后才得以征伐于江汉,西至巴蜀,在战国时代成为控制土地最大,拥有人口与兵甲最多的国家。而随国也得以成为江汉地区国祚最长的诸侯国,楚惠王得知曾侯乙去世后还特地制作镈钟赠与曾侯乙墓,这只镈钟便安置在曾侯乙编钟上。

    [楚王赠镈钟  图于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骑行笔记 | 至随州曾侯乙大墓,思随国贤臣季氏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qpp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