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了解稷下学宫,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还找到了一个纪录片,有40集,需要慢慢看。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由齐桓公田午主张创办的官办高等学府,因为设立在齐国都城临淄十三个城门之一的稷门之外,因此被称为稷下学宫。
这个时期也正是被后世称为轴心时代的思想文化碰撞的黄金时期,而稷下学宫无疑为这些文人雅士提供了可以发挥和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是培养有识之士的沃土。
特别羡慕那个时期的“自由”氛围,大家可以观点不一,但都可以自由表达,兼容并蓄。在同样倡导自由的现代,好像也没有哪个国度可以实现这种真正的言论自由。就像昨天我们所在的那间教室,讲台右侧,与学生们面对面的一块张贴板上赫然写着若干条规则:十五分钟内吃完饭,上自习课说话是严重违规,对乱写乱画零容忍……我当然理解作为管理者有这样一套规则后有利于他整齐划一的管理,但坐在台下,我有了做学生的体会,那一条条规则就像是束缚在我身上的一根根捆绳,勒的人喘不过气来。真正的教育或许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为孩子们提供让生命自由绽放的舞台,或许才是教育最好的模样。
没有去过稷下学宫,但可以想见,那里是重修之后的传统文化传播平台,就像学生去孔子故里研学一样,大人们想让孩子接受文化历史的熏陶。是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情操的渗透有很多时候是不可言传的,需要慢慢浸润,逐渐改变。
正好今天还读了施一公先生的一本书,书名叫《自我突围》。施教授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不幸的是父亲在他大三的时候意外离世,给他带来沉痛的打击,某种程度上也让他迅速成长。他开始追忆父亲在世时的点点滴滴,此时,父亲言传身教的一幕幕、一件件都开始在他心里扎根,这才有了后来他选择回国报效祖国的结果。他说,“我从小学就接受了很体面的教育,中学、大学更是如此,而且大家都很关照我。我不缺吃,不缺穿,我缺啥呢?我觉得我缺乏像父亲一样的胸怀和抱负。父亲去世后,我真正开始懂事,我发誓要照顾好我的母亲,回报从小到大关心爱护我的老师和父老乡亲,用自己的力量让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施一公教授还说,“理想主义者需要经受现实的淬炼,在骨感的现实中找到一条实现理想的道路并一直奋斗下去。”这句话恐怕没有经历过世事沧桑的人很难真正理解,包括我自己。
我也在想,也许当今的教育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是,怎样尽自己所能帮助并影响到自己的学生,或许,这对于我们人民教师而言,就是功德一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