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节 无著文喜
无著文喜禅师是仰山慧寂禅师门下最为优秀的学生之一,在当时的禅宗江湖中也是颇有名气之人物。但是,在各种禅宗典籍中,对无著文喜的记载却有一些谬误之处。
无著文喜禅师者,文喜是其法号,而“无著”是公元897年唐昭宗李晔敕与文喜禅师之敕号。所以,无著文喜是一个人的名字。
而在《宋高僧传》中,则有《唐代州五台山华严寺无著传》和《唐杭州龙泉院文喜传》两篇传记文章。这两篇文章名字不同,里面的内容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宋高僧传》中,无著和文喜是两个人。而《唐杭州龙泉院文喜传》中之文喜,才是本节所要讲述的无著文喜禅师。
在中国禅宗史上的第一部典籍《祖堂集》中,虽然没有无著或文喜的单独传记文章,但是其中提及无著和尚去五台山参访一事,且整书没有提及文喜之名。
随后的《景德传灯录》中,没有无著和尚之记载,只有文喜禅师之单独记载。其内容和《宋高僧传〈唐杭州龙泉院文喜传〉》大同小异,并且《景德传灯录》和《宋高僧传》两书都无文喜禅师参访五台山之记载。
但是在后来的《禅宗颂古联珠通集》《五灯会元》《宗鉴法林》等等典籍中,《宋高僧传》中的无著和文喜两人,就被合写成一人了。自然,无著参访五台山之事迹,也就成为了文喜之事迹,并且形成了禅宗史上非常著名的“前三三后三三”之公案。
鉴于此,本文也会在此讲述这个公案,但是读者们要知道的是,这个公案是后来加入到文喜禅师传记里的。
文喜禅师,浙江嘉兴市人,俗家姓朱,出生于公元821年。
也许是与佛有夙缘吧,文喜禅师从一生下来,就不吃荤膻之物。既然如此,也许寺院就应该是文喜禅师的最佳归宿吧。
事有凑巧,文喜禅师的舅舅清国法师此时正好在本地的长乐寺为僧。所以到了七岁的时候,文喜禅师就来到长乐寺找其舅舅要求出家。
清国法师看到自己的外甥来了,自然收下了文喜禅师,不过,清国法师要求文喜禅师必须要流畅诵读经忏十卷才能让他在寺里出家。
面对这个有点难度的要求,只有七岁的文喜禅师没有退缩,他在寺里认真学习,很快的就能流畅诵读经忏十卷了。
自然,清国法师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让文喜禅师在自己手下剃发为僧。
文喜禅师在长乐寺学习数年后,又来到了浙江绍兴市之开元寺学习《法华经》。文喜禅师在寺里除了深入研习《法华经》外,还学习了天台宗之教法。
公元837年,文喜禅师来到了河北石家庄市的一处寺院受了具足戒,从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受戒后,文喜禅师便在寺里认真的学习着《四分律》。
不过文喜禅师在这里并没有待几年,就遇上了唐武宗发动的会昌灭佛运动。
高压之下,文喜禅师只得重新换上俗人的衣服离开了寺院,在民间韬光养晦。
数年后,会昌灭佛运动随着唐武宗的早逝而告结束。新登基的唐宣宗李忱接班后就取消了前任的灭佛政策。
于是文喜禅师也就重新穿上了僧服,并且来到盐官齐丰寺讲说经文。
后来,文喜禅师来到了杭州大慈山参访性空禅师。
文喜禅师在大慈山学习了一段时间,性空禅师便对他道:“文喜啊,你应该外出遍参天下宗师才是啊。”
于是,文喜禅师拜别性空禅师,又踏上了江湖路。
这一次,文喜禅师来到了五台山华严寺游历。然后又前往相传是文殊菩萨之密宅的金刚窟朝拜。
在路上,文喜禅师遇到一个老者牵牛而行。这个老者看到文喜禅师一人前来朝拜,于是就邀请文喜禅师到自己的寺院去。
到了寺里后,老者便呼喊道:“均提。”
随即就有一个童子应答着跑出来迎接他们。
进入法堂后,老者在禅床上端坐,然后叫文喜禅师在一旁的绣墩上落座。
然后老者问道:“近自何来?”
文喜禅师道:“南方。”
老者问道:“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文喜禅师道:“末法比丘,少奉戒律。”
老者又问道:“多少众?”
文喜禅师道:“或三百,或五百。”
随即文喜禅师反问道:“此间佛法如何住持?”
老者道:“龙蛇混杂,凡圣同居。”
文喜禅师道:“多少众?”
老者道:“前三三,后三三。”
文喜禅师一听,立即就愣在了那里。前三三后三三到底是多少?到底有何禅意?不过,这些问题此时的文喜禅师自然是搞不明白的。
这就是禅宗史上非常有名的“前三三,后三三”之公案,对于这个公案,那是有相当多的禅师进行评唱的。
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慧宗杲禅师评唱道:“我当时若见,只向他道:和尚如此住持,直是不易。”
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作偈评唱道:
千峰盘屈色如蓝,谁谓文殊是对谈。
堪笑清凉多少众,前三三与后三三。
北宋佛印了元禅师作偈评唱道:
堪笑前三与后三,当初相对语喃喃。
却因无著分明见,从此清凉没可参。
虽然已经有众多禅师作出了精彩的评唱,但是红尘洗梦依然不揣冒昧,在此献上自己的偈颂,贻笑于大方。偈曰:
前三三与后三三,这个老翁太颟顸。
纵使大智深如海,另眼看来落二三。
这个老者看到文喜禅师不能应对自己“前三三后三三”之语,于是便叫均提童子送茶和点心上来。
没一会儿,均提童子就端着茶和酥酪上来了。
文喜禅师喝着茶吃着酥酪,两样东西下肚后,文喜禅师不但觉得两者的味道都非常的好,而且心意畅然。
文喜禅师正在那儿沉醉之际,老者拈起玻璃盏问道:“南方还有这个否?”
文喜禅师道:“无。”
老者随即问道:“寻常将甚么吃茶?”
文喜禅师一听,立即愣在那儿不知如何回答了。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汾阳善昭禅师作偈评唱道:
文殊大士托玻璃,遂问南方有个奇。
无著忽言无这个,误他多少老阇黎。
至今犹未知端的,抬手拈茶不用疑。
宋末象潭泳禅师作偈评唱道:
五台凝坐思迟迟,白日青天被鬼迷。
最苦一般难理会,玻璃盏子吃茶时。
明末清初的白岩净符禅师评唱道:“寻常将什么吃茶,我若作无著当时但举盏吸干,复索童子云斟茶来。他若眼目定动,便与扑碎盏子便行,直教疑杀这老翁去在。”
文喜禅师和老者在寺里交谈,不觉天色已晚,文喜禅师于是对老者道:“天色已晚,我在你这里借宿一晚,可否?”
老者立即拒绝道:“汝有执心在,不得宿。”
文喜禅师道:“文喜无执心。”
老者随即道:“汝曾受戒否?”
文喜禅师道:“受戒久矣。”
老者马上勘辨道:“汝若无执心,何用受戒?”
文喜禅师一听,马上又找不到话来说了。
没奈何,文喜禅师只得拜谢老者,然后准备离去。
老者随即叫均提童子送文喜禅师出门。
到了门外,文喜禅师念念不忘老者“前三三后三三”之语,于是问均提童子道:“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
均提童子马上道:“老师父。”
文喜禅师在一旁马上应答道:“在。”
均提童子道:“是多少?”
文喜禅师面对均提童子之开示,依旧不能领会禅意。
随即文喜禅师问道:“此为何处?”
均提童子道:“此金刚窟般若寺也。”
均提童子此话一出口,文喜禅师猛地醒悟过来,刚才那个老者应该就是自己要朝拜的文殊菩萨啊。
随即文喜禅师对着均提童子作礼道:“愿乞一言为别。”
均提童子于是作偈一首道:“面上无瞋供养具,口里无瞋吐妙香。心里无瞋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
说完后,均提童子和刚才那座寺院一下就不见了。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汾阳善昭禅师后来替文喜禅师应对道:“当老者问‘汝若无执心何用受戒’时,即回答道‘悔出前言’。当童子问‘是多少’时,即回答道‘识得你’。”
汾阳善昭禅师的徒孙道吾悟真禅师作偈评唱道:
前后三三是多少,大事光辉明皎皎。
回头不见解空人,满目白云卧荒草。
文喜禅师因为有遇见文殊菩萨之奇事,所以便留在了五台山参访学习。
到了公元862年,文喜禅师决定再进入江湖闯荡,于是就离开了五台山。
当是时,禅宗江湖中弘法声势最为浩大者,乃是仰山慧寂禅师。
当文喜禅师打听到慧寂禅师此时正在江西南昌市石亭观音院弘法时,立即一路直奔石亭观音院而来。
慧寂禅师看到文喜禅师自幼出家,不仅有深厚的佛学基础,而且也有参访经历,自然是非常高兴的收下了文喜禅师。
在慧寂禅师的悉心指导下,文喜禅师很快的就领悟了禅宗旨意。
慧寂禅师看到文喜禅师彻悟了大事,也是非常高兴,于是就安排文喜禅师担任寺院的典座一职。
这一天,文喜禅师正在厨房用大镬熬粥,忽地文殊菩萨出现在了大镬上。
此时的文喜禅师早已不是吴下阿蒙,所以他一见文殊菩萨出现,便毫不犹豫的用自己手中的搅粥篦打了过去道:“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
文殊菩萨被打,立即说了一首偈道:“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蔕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
文喜禅师未悟之前,自己不辞艰辛一路奔波前往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后来彻悟之后,即便文殊菩萨主动现身,他不但不欢迎,反而呵斥并痛打之。看来,此时的文喜禅师,已经没有任何人和事可以惑乱他的心扉了。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象田梵卿禅师作偈评唱道:
烁迦罗眼顶门开,悟了不须师更来。
打落粥锅休说偈,修行须信祸为胎。
明末清初的白岩净符禅师评唱道:“无著老汉眼中犹有物在,若是个见怪不怪的衲僧,莫说一文殊现相,纵使百千万亿文殊遍空遍界,还动得他一丝毫么。”
这一天,有一个外来的形貌奇异之僧人来到斋堂请求吃饭。
在任何时候,寺院的斋堂都是根据自己寺里有多少人来定量做饭的,而且斋饭也不是你想吃就吃想吃多少就有多少的。
不过,文喜禅师看到有额外之人来求食,却也没有拒绝,而是把自己的那份分出一些来给这个僧人吃。
自己的寺院有奇异之僧人来到斋堂求食,素来以神通名播江湖的仰山慧寂自然提前就知道了。
所以等文喜禅师从斋堂回来后,慧寂禅师就问道:“刚才有一个已经修行至果位的僧人来求食,你给他饭吃没?”
文喜禅师道:“我把我的那份分了一些给他吃。”
慧寂禅师赞赏道:“汝大得利益。”
文喜禅师跟随慧寂禅师学习了四年后,于公元866年来到了杭州千顷山筑庵居住。
公元869年,文喜禅师应杭州地方官刘严合、马征之请,前去主持杭州龙泉古城院。
这一天,有僧人问文喜禅师道:“如何是涅槃相?”
文喜禅师道:“香烟尽处验。”
涅槃相者,不生不灭不来不往之相也。可是,你要想体悟到这个不生不灭不来不往之相,那么你自己必须先来往生灭一次才行啊,你必须先体验过生灭来往才行啊。
而且,你更要知道,那个不生不灭,就在生灭中啊。
这一天,有僧人问文喜禅师道:“请问师父,如何是佛法大意?”
文喜禅师道:“唤院主来,这师僧患颠。”
佛法,不是你发心外求所能求到的,能求到的佛法,岂是佛法。
别人给你说的佛法,那也是别人体悟到的佛法而言,是和你无关的,须知说食不饱。
更重要的是,哪怕你想着佛法,同样是一种痴心妄想。所以,连这个想法也得去掉才是啊。不然的话,你看似好心来求佛法大意,何异于疯狂颠倒。
公元879年,文喜禅师在杭州龙泉古城院居住了十一年后,就碰上了黄巢带领部队进军江浙一带,并且和唐军在此激战,而文喜禅师所在的杭州也未能幸免。
为了躲避战乱,文喜禅师来到了杭州北边的浙江湖州市之余不亭暂住。
不过,文喜禅师来到湖州居住的第二年,就遇上了非常大的蝗灾。
当文喜禅师得知前方有蝗虫正往自己这个方向飞来时,就拿着柱杖来到田地中。然后文喜禅师把柱杖插入地里,并且把自己的袈裟挂在柱杖上作为标识。
当密密麻麻的蝗虫飞过来,并且准备落下来吃幼苗时,文喜禅师对着这些蝗虫厉声呵斥。这些蝗虫好像听懂了文喜禅师的呵斥一般,居然全部越过文喜禅师所在的田地,继续往前飞过去了。
就这样,虽然这次蝗灾把周围市县田地里的幼苗全部吃光了,但是文喜禅师所在地的千亩幼苗却得以保存,不但长势良好,还获得了大丰收。如此看来,文喜禅师也算是人们眼中的神人一个了。
对于文喜禅师把袈裟挂在柱杖上并呵斥驱赶蝗虫之事,当时的江湖中都传言文喜禅师之袈裟,乃是马祖道一传下来的传法信物。不过其中之真伪,也许只有文喜禅师才知道了。
公元887年,当时的右卫大将军、杭州刺史钱缪,迎请文喜禅师来到杭州龙泉廨署居住。
公元890年,文喜禅师被苏州刺史杜孺休迎请去主持仁王院。也就在这一年,当时的越州观察使董昌和杭州刺史并实际占据苏州的钱镠两人都给朝廷上书,请求朝廷嘉奖文喜禅师。
董昌和钱镠此时都是坐镇一方且拥兵自重的地方大员,所以唐昭宗李晔接到两人的上书后,自然立即同意了两人的请求。
为了不使下面的地方大员感觉自己厚此薄彼,所以李晔就既同意了董昌的请求也同意了钱缪的请求,从而前后敕与了文喜禅师两件代表着僧人最高荣誉的紫衣袈裟。
一个禅师能在同一年获得皇帝敕与两件紫衣袈裟,这在中国禅宗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这也反过来说明文喜禅师在两浙地区是非常之有声望的。
也就是在这一年,杜孺休被钱缪所杀,文喜禅师又重新来到了钱缪的杭州龙泉廨署居住。
公元897年,已经实际控制住两浙地区的镇东军节度使钱缪,再次给唐昭宗李晔上书,请求李晔为文喜禅师敕号。
李晔接到钱缪的上书后,立即敕与文喜禅师“无著”之敕号,所以后来的各种典籍中,也就以无著文喜来尊称文喜禅师了。
公元900年,一向身体很好的文喜禅师忽然生病了。到了当年的十月二十七日夜半子时,文喜禅师对着身边的弟子们道:“三界心尽,即是涅槃。”
说完后,文喜禅师就在禅床上端坐着圆寂了,享年八十岁。
就在文喜禅师圆寂之时,文喜禅师所在的方丈室忽地发出白光,外面的竹子也不知为何全部变成白色的了。
当年的十一月二十二日,弟子们在杭州灵隐山西坞建造墓塔,并且把文喜禅师全身安置于塔中。
公元902年,钱缪的部将徐绾、许思趁钱缪出巡之机起兵叛乱,并且当时的宣州节度使田頵也起兵响应。
徐绾、许思的兵士在杭州城里大肆掠夺,并且把文喜禅师的墓塔挖开想搜寻宝物。不过当他们把墓塔挖开时,宝物没发现,倒是看见文喜禅师肉身就和常人一样,并且端坐在那里如入禅定一般,而且头发和指甲都长得长长的。这些士兵看到后,自然一个个都充满敬意而退。
钱缪后来听说后,马上命令裨将邵志前往祭拜文喜禅师,并且把文喜禅师的墓塔重新修造一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