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片段,本回居然出现了两个:宝钗扑蝶与黛玉葬花。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先简单分析一下标题,“滴翠亭”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杨妃”在这里代指“薛宝钗”,可能是因为薛宝钗体态丰满,型似杨贵妃。“戏彩蝶”也就是追着蝴蝶戏耍。简单分析一下,眼前立马就呈现出富有生机、活泼可爱的画面。
具体来说,这天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于是宝钗就准备独自去寻黛玉,叫她过来一同玩耍。
谁知当她快到时,恰好看到宝玉赶在自己前面先进入潇湘馆了。
她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她边想边往回走,此时已经憋了一肚子醋意无处发泄。忽见面前有一对玉色蝴蝶在相嬉飞舞,从这情景也许让她联想到了黛玉和宝玉,猜想他们此刻也如同这双蝶一般相亲相嬉,顿时觉得怒火中烧,于是便拿着扇子扑了上去,恨不能将这双蝶给扑捉住。
此时的宝钗流露出了活泼可爱的一面,还有她爱玩的天性。不过她还是时刻不忘自己的大家闺秀身份,你看她扑蝶也是蹑手蹑脚。就这样一直跟着蝴蝶到池中滴翠亭上,只觉得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其实她扑蝶,只是因为心中烦闷,无处排遣,于是就想着找点事情来转移注意力,或者说是想要在别处宣泄一下。
追了半天,宝钗可能觉得累了,也无法全然不顾自己大小姐的形象,只一味地对着蝴蝶狠追猛逮。眼看追也追不上,于是她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
仔细一听才发现是红玉和坠儿在偷偷聊红玉和贾芸的儿女情事。
忽又听到二人说会不会有人听到,她怕被发现,想躲又躲不及,于是想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这给红玉和坠儿造成了一种错觉:黛玉偷听到了她们谈话的内容,知道了红玉和贾芸的事情。
这里我们也许会纳闷,为什么宝钗这么坏,怎么能栽赃嫁祸给黛玉呢?
我们不得不说,这可能和她的性格相关。试想,如果是凤姐在这里,肯定不会躲也不会找借口,反倒会质问他们在这里干什么?可是宝钗是一个希望赢得上上下下好感的人,她很要面子,日常做事都对自己严格要求,一定得合乎她大家闺秀的身份。所以她极力掩饰自己偷听别人说话的糗事,此时她对黛玉有着浓烈的嫉妒心,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想到要把她当做替罪羊,况且黛玉经常跟人说话尖酸刻薄的,容易得罪人,所以人们觉得她就是那种小心眼的人,很有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所以她这么编是会让人相信的。
其实依我看来,如果黛玉要是真听见了这两个丫鬟的谈话,可能都不会躲藏,反而会跑过去讽刺几句,拿红玉取笑一番。因为她虽然嘴上厉害,但却是真性情之人,只是在姿态上显得扭捏、不大方,实际上她的性格却是心直口快,爱恨分明的;而且她做事情也是正大光明的,根本不屑于、也不可能做出这种弄虚作假之事。
如果我们非要把“杨贵妃”和“薛宝钗”联系起来。仔细想想,她们同样体态丰满,皮肤白皙,都是“胖美人”,就连宝玉曾经看到宝姐姐那雪白圆润的肌肤,也让他联想到了“杨妃”;她们的经历有相似之处:宝钗本来也是待选的秀女,只可惜最终没能入选进宫而已,另外她们也都有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哥哥;结局也有些相似:她们的感情之路都很曲折,虽然都嫁给了自己喜欢的男人,但是却都没有得到善终,最后还是被她们各自的男人所抛弃(放弃)了。
这么说来,作者把它命名为:“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也就容易理解了。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埋香冢”是大观园中的地名,因黛玉常在此葬花而得名。“冢”也就是坟。“飞燕”是西汉汉成帝刘骜的妃子赵飞燕,可能因为体形苗条,与黛玉很像,故用“飞燕”来喻黛玉。“泣残红”也就是说为落花而哭泣,也就是说的本回林黛玉哭唱“葬花词”。埋香冢,非只仅仅是在埋花,黛玉也在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不知道自己死了会有谁来哭泣和埋葬?再往深层次去想,也许这还暗示着大观园里女儿们的悲剧结局。
在黛玉那戚戚沥沥的葬花吟中,我们仿佛看到明媚鲜艳的花儿在四处飘零着;黛玉看着那满地落花,任人践踏和蹂躏着,再想到自己之前的所谓遭遇,不禁悲从心来,边葬花边带着哭腔吟唱道: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大家眼中,花木凋零本是自然现象,再正常不过了,谁都不会觉得奇怪,也不会为它们停留太久,更不会觉得惋惜甚至哀叹。
可是,在黛玉眼中,落花也是有生命的。她觉得自己就像这落花一般,同样飘零在外,无处寄托。不会有谁会在乎她们,也不会有人来珍爱和怜惜。就算是现在死了,谁会来为她们哭泣,又有谁会为她们喊冤呢?
此时,黛玉觉得,也只有落花才和自己惺惺相惜,所以她仔细地寻找着它们,准备好好地将它们埋葬。
过去她觉得自己起码还有宝玉,可是现在她却非常悲观,甚至有些绝望,她觉得自己和落花一样,已经一无所有了。她不仅埋葬着落花,也埋葬了自己对爱情的希望,也为自己的前途担忧,甚至开始觉得生无可恋了。
说完感慨,我们再回过头来,仔细分析一下这首《葬花吟》。
此诗在风格上应该是歌行体,名为咏花,也在写人,更是借花抒情。
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葬花吟》也写出了女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也是其思想价值所在。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那么,为什么会把黛玉比作“飞燕”呢?
一个与她瘦弱的体型有关,她们都是那种“骨感美人”,让男人看了就有一种想去保护的冲动;另外就是赵飞燕的结局很悲惨,可能也暗喻黛玉将来也会死得很惨;再有就是,我们稍微联系一下后面的章节,就会发现:在王夫人眼中,黛玉可能就是类似于赵飞燕这样的“红颜祸水”。儿子整天和她混在一起,她又不会像袭人和宝钗那样,主动劝说宝玉要好好读书,赶紧去参加科举考试。她觉得黛玉不仅对宝玉不会有任何帮助,而且有可能带坏宝玉,耽误儿子的前途。
不知道这样分析,大家会不会觉得有说服力一点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