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播种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16年底朋友推荐了本奇书,叫《人类简史》,评价很高,然而只看书名,并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兴趣,觉得这个话题太大了,谁没事会研究这种问题呀——脑海里不禁浮现一幅清奇的画面:北京胡同儿的大爷,白色跨栏背心儿、灯笼裤、老头儿鞋的套装,小泥壶、蒲扇、手串儿的配饰;穿梭于弄堂,往来于酒肆,聊的都是联合国秘书长管不了的事儿,每与人搭讪,“吃了么您呐?”之后就煞有介事地凑过来“听说了么,海(中南海)里边儿的消息……”——我的第一感受,一般研究这种问题的,不是吃多了就是喝多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3881813/63f6e43739fefa27.jpg)
虽然清奇的画面影响了我对这部书的兴趣,但仍有些好奇,于是从手机上免费试读了几章,便发现这是部伟大的作品,其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是个奇人。于是买了纸质书,开始阅读。阅读中我感到,如果说我以前读过的一些历史著作,是将我带上山坡眺望,那么这本书的高度应该是人造卫星。将全球人类几万年的历史,通过寥寥400页写出来,显然不是只罗列史实可以做到的,必定需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这部书做到了。
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觉得是研究历史的正确方向,我们不但要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更应该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以至服务今后。而我们上课所学的显然不是这样,以至于我从课本里所学到的历史,仅限于对“史实”(有政治背景的史实)的记忆与背诵,但这部书做到了,且其研究的视角更加博大,并没有局限于国家、民族,或某种立场去进行讨论,而是从不同角度,全面、客观地研究问题。
一直在想写一些关于本书的文字,但实在内容太过庞杂,个人内存有限,所以经过长时间的梳理,终于有些头绪,试着写出来,留给自己,也留给有缘人吧~
群体
人类之所以如今能称霸世界,是因为我们可以组织大规模的合作活动,然而书中指出:
人类的基因中并没有大规模合作的本能,与其它动物一样,我们自然群落的上限大概在150人左右,到今天仍旧如此,我们每个人的交际网络,很难超过这个数字。然而人类创造出了由想象构造的秩序,发明了文字,以这两者来弥补基因中的不足。
我们有着足够复杂的表意语言,能够编制一个复杂的虚构故事,并且使人相信,进而促使足够多的人通力合作,其后又发展出了文字,使得我们可以在更广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文字,我们通过阅读前人的文字,积累知识。通过阅读异域的文字了解一个不同的世界。
语言带给了我们共同的想象,这是很神奇的事情。比如我是中国人,但有什么证明呢?最简单的方法是掏出身份证。但假如我的身份证丢了,我仍然是中国人,抑或我有一天出国旅游,站在世界的不同位置,我仍然是中国人。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确定一个人是不是中国人呢?其本质就在于一种共同的想象,想象着我们有同样的肤色,同样的祖先,同样的文化,这种共同的想象构成了中国人。其实随着全球化的进行,其它国家的人也有着相同的想象。外国人只要知道中国的,都会清楚自己不是中国人,反过来说,则是他们也对“中国人”有着共同的想象。
时至今日,基于语言和文字的想象,可以给我们构建任何想象出来的群体,比如一个党派,同一所公司的职员,甚至同一位明星的粉丝,网游中的虚拟工会……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容易的构成群体,然而群体的问题是不是也会通过新式的社交方法暴露出来呢?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做“后真相”时代,其大致意思是:情绪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事实。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一种新的社会问题,而是群体的一种特质,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勒庞,其著作《乌合之众》所描述的群体的特质很相似。
心理学角度看“群体”一词指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地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里。
群体的普遍特征是极易受人暗示,群体通常总处于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最初的提示,通过相互传染的过程,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成事实
如今的我们,通过手机、电脑,关注着热点头条,太容易构成一个关注热点的群体,而一些煽动性的词语,极容易引导舆论走向,大到美国总统选举,小到马蓉出轨,无不如此。所以我觉得,后真相并不是时代的产物,而是由于技术的发展将“群体”的特质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了而已。
宗教
我个人而言,对宗教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不信教,所以很好奇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信?大致了解过一些宗教的宗旨,除了邪教,其思想本质都是教人向善、劝人学好。但其所讲的故事往往有逻辑漏洞。但这并不是讨论的重点,而重点在于为什么宗教可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以至于可以统治整个社会。
规模很大的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儒教以及佛教。前三者都经历过非常辉煌的时期,分别统治着欧洲,中东,以及中国。而更有趣的是佛教,起源于印度尼泊尔一带,源远流长,门徒遍及四海,但却从没有融入政治,统治人民。对比其特点,我觉得前三种宗教,都描述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它高高在上,考量着人们的行为,所以有神权至上,以至形成统治。而对于佛教,佛陀自然很厉害,但其强调的是——即使佛陀也只能看破因果,却不能改变因果,所以人们要靠自己的修行,佛只能引导、度化,却不能代劳。所以真正学佛者,更加重视自己的内在修为,佛法越是精深,就愈发不会去强求别人,当然也无法融入政治,统治人民了。
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中国的儒教,当然这是外国的称谓,我们更愿意称其为儒家思想。它为什么可以与封建制度结合,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甚至今天,仍未褪尽。由秦朝以来,历次农民起义,推翻了无数朝廷,然而为何儒家思想和封建制度却一直没有被推翻。
其实儒家思想的本质是非常美好的,它教导人们要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要成为君子人,用今天的词儿说就是“正能量”,但关键在于“内圣而外王”,即如果一个人的德行如同圣人一样,那人们自然会臣服于他了。其本意“内圣”是目的,“外王”只是附着的产物。但对于统治者来说,“外王”才是目的,于是封建君主很巧妙地将自己命系于天,告诉大家他是老天爷选出来的,有着良好德行、操守的圣人,所以应该称王。
而更重要的是,中国历代的精英阶级(读书人)和普通百姓都被巧妙编织的儒教所囿,都深信这套选举方法,对精英阶级的科举考试,比拼的是谁对这套思想体会的更深。以至于所有人都坚定地认为皇帝是老天爷选出来的,有着良好德行、操守的圣人,我们应该臣服于他;而如果皇帝干的很差劲,很出格时,我们会说是皇帝辜负了老天爷的信任,我们应该推翻他,然后重新让老天爷选出一个“圣人”成为新的君主。即我们可以用道德标准去考量皇帝本身,看他是否够格。但我们从没有质疑过这种选取皇帝的方法是否正确!或者说,封建统治时期,我国从未有过其它选择的可能性。
辛亥革命以来,我国才逐渐苏醒,才明白领导人是人民选的,不是老天爷选的。才慢慢的摆脱了封建制度,建立了新中国。但尴尬的是,今天的中国,似乎还有很多人,并不认为领导们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每个公民都应该有监督这种权利的责任与义务。
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教育,才能让中国真正走上民主的道路,同时也说明,社会制度的更替,没有想象中进行一场革命那么简单,其关键还是在于人们思想的变化,我们由想象构建的秩序得以更新。
承认自己的无知
人类有着今天的科技成就,其实时间并不很长,也就是五百年的时间,为什么这五百年里,人类的发展高度比过去的几万年的总和都要高出百倍,作者指出其关键点在于:
1.我们承认了自己的无知。
2.以观察和数据为中心。
3.取得新能力。
当人类发现自己并不是被万能的神所支配,而是在走自己的路。虽然对前方一无所知,但却有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这直接导致了科技的革命。
而今,我们关注的应是教育问题,现在我国的教育体制,只教会了同学们记忆、模仿,当然这是学习必经的过程,但如果只会记忆、模仿,在今天的社会是远远不够的。今天的大部分同学,不会对信息产生怀疑,没有批判性思维,也极少有创新思想,这非常可怕。
我们不能把问题全归咎于应试教育,毕竟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必须通过考试,选拔出一部分人继续学习。然而考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通过考试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不应该将自己变得只会考试。
回想,当我在大学课堂上盘算着如何才能通过期末考试的时候,国外学校的同学们,思考的是能不能努力学习,有一天能超过牛顿、爱因斯坦的成就,我觉得非常汗颜。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既然我们承认了自己的无知,也就是说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态度来面对知识呢?庄子告诉我们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就是说以有限的人生去追寻无限的知识,很危险,容易筋疲力尽。然而我们就应该放弃学习么?显然不是这样的,我们反倒应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们只要转换一下学习的目标即可,学习并不是为了掌握所有知识,而是不断地认识到新的事物,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有进步,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么?
现代文明
我们处在现代文明的社会,这个社会高效、文明、便捷。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然而当我们人工建立文明的社会时,势必会去除一些杂质。而往往文明越是发达,去除杂质的过程越冷漠无情。就像我们建立一个花园,势必要去除杂草,若是亲手除草,会看见杂草被连根拔起,草根带出湿润的泥土,将其仍在一旁,第二天会目睹它的由绿变黄,逐渐失去生机;而若是使用高级除草机,则杂草会转瞬即逝,进入垃圾袋,进而是一系列机械、快捷的垃圾处理工序——我们再也不会看见杂草,只陶醉于美丽的花园。
文明的城市也是如此,当我们赞叹整洁宽阔的马路时,没人会想到被城管驱逐的小商贩;当我们在地铁上嫌弃满身臭汗的民工时,不会想到,是他们一砖一瓦地建起了这座城市。我们理所当然地去除着城市的杂质,称其为文明的进程。
却很少反思,为什么会如此?其实有一个叫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家给出过答案:其实人类做事情的时候有两种理性,一种叫做价值理性,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目的,比如我们为什么要建立文明的城市?一定是为了让大家的生活过的更好一些。其二是工具理性,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手段,比如,怎么样才能让城市更文明呢?但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致,完成一个任务所需的工序越来越繁杂,我们很容易让工具理性盖过价值理性,即我们只知道实现目标,而忘了为什么要实现目标。
这个问题是现代社会非常常见的一个问题,在宏观微观处均有体现,比如一个企业,往往因为业绩目标,而去做一些阻碍未来发展的决策;一个人也往往为了多挣些钱,而牺牲了健康和快乐。我们经常会不自觉的做出一些本末倒置的事情,这提醒我们,应该经常停下来想一想最初的梦想,比较俗的词儿就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其实我觉得更为可怕的问题,是在于文明的进程中,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媒体宣传,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引导着所有人的价值理性慢慢统一。试想,正是由于我们每个个体的兴趣不同,爱好不同,才构成了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才有音乐,有绘画,有诗歌,有对生命不同的感悟。而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一致,对成功的标准一致,对生命的价值的理解也一致,那么整个社会,是否会像一列高速行进的列车,驶向无尽的远方,而周围则是一片荒芜……
最近流传着一种论调,指出在中国生活,要比在国外安全的多,稳定的多,我觉得这并不值得骄傲。安全与稳定,在某种程度上是压制了不同的价值观。这种做法的优势,带给我们安全与稳定。而国外的某些冲突,是因为认可不同的价值观。其做法的劣势是产生冲突。我们拿自己的优势去对比别人的劣势,我觉得并没有太多价值。
当然我们都希望安全与稳定,若能在此基础上,认可不同的价值观,缓冲各类冲突,才真正值得骄傲。
堆砌了一些读书的感悟,其实并不源于一本书,这本书看了有4—5个月,因为买了纸质书,所以不方便随身携带,往往只有周末才想起来看两眼,而又往往犯懒不去翻它。但在这期间又阅读了不少其它著作,对脑海中一些问题的思考有了更多角度的理解,想来也是一件好事。
下了很久的决心,终于在三十岁的时候,写完了这篇文章,也算是对我所关注的问题有了一些汇总,都说三十而立,对我来说也不知该立于何处,所幸还能、还愿意写点东西,聊以自慰。
三十未立矣,四十不惑乎?
bluefeather 写于三十岁生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