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417332/63835ad42a78232e.jpg)
海岸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光亮,轮廓崎岖而美丽。基蒂回到故乡英国,面对母亲的死讯和父亲的“解脱”,摸着腹中的孩子,瘟疫侵蚀的死亡之城的所有回忆,眼前这安宁的美景让所有人类的苦难都变得微不足道了。曾经犯下的错误,做过的蠢事以及承受的痛苦都没有白费,结实的注入了基因,用来面对所有的未知。
终于在年后劳累了两周后病倒了,积郁已久的情绪,暂且放下排的满满当当的 2019 的工作和项目,有那么半天能在春光乍暖的阳台一鼓作气的把毛姆的《面纱》(The Painted Veil)读完。文章结局处,基蒂才真正明白什么才是人生道路上唯一支撑自己的东西。其实,贯穿主线的婚姻和婚外情都不过是她短暂生命中自我觉醒的一段插曲。即便故事发生在 20 世纪20 年代,其中父母对女儿找个好人家也和当今社会如出一辙,只不过现代女性多了份经济和精神的独立,但依旧逃不掉的是面对爱人和被爱以及除此之外无数个需要独处的选择。
毫无疑问,她是爱汤森的,即便是发现他不会和他妻子离婚,他看重自己的前途,自私自大又有手段,在无数次抱怨哭泣后,见到汤森还是没有躲过他温暖的臂弯。这也是她觉醒的一个关键点,看清事物的本质或者说看清自己苛求的肉欲还是真爱。对于时刻需要关爱的女性来说,这两者其实有时候并不矛盾,也恰恰是基蒂翻来覆去内心抗衡的主要矛盾,即便丈夫沃尔特的死亡,她恨极了汤森,嘴里说着她是爱沃尔特的也无济于事,从一开始,她的婚姻就充斥了大龄被剩下的焦虑和堂姐妹嫁入伯爵家的攀比,她从一开始就没有爱过沃尔特。而悲剧的是,沃尔特面对基蒂的背叛,想要把她从香港带到瘟疫之地害死她时,结局自己却因为细菌感染客死他乡。临终前的那句“死的却是狗”,这句话出自于哥尔德斯密斯的诗《挽歌》:“讲述一个信教的好人和一条疯狗的故事,好人和狗原本是朋友,有一个狗疯了,把好人咬了,领居们都说好人活不了了,没想到疯狗死了”。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不是“我曾爱过你”,不是“我会原谅你”,而是为什么死的不是你。可是比悲剧更荒诞的是,他一直以为自己很爱基蒂,“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显然他知道基蒂在感情中是被玩弄了,他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再重新接纳她,甚至说在一开始他爱上的就是一个不完整的基蒂,而蜕变后的基蒂他也再没有机会再续前缘。他们谁都没有错,错在了世事无常,人终究是会变的,生活就是要对年少无知不谙世事时的选择买单,但好在生活还在继续。
对于在瘟疫之地,作者浓墨重彩的描写基蒂在修道院里参与辅助儿童养育和教课的过程,也让基蒂对自身的价值重新得到认知。人,终究是社会动物,女人,不是依附男人生存的玩物。面对法国石膏做的圣像,在她看来极其简陋的教堂,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任何壮美的大教堂中所不具备的气息,在那里,信念得以装点,仁爱将有地哺育,仿佛再粗鄙的灵魂置身于此也会变得秀美并长存下去。不得不说萨默赛特毛姆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作品把人生探寻和内在情感世界的崩塌与重建,在道德冲突和欲望交织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之前读他的《月亮和六便士》,讲述的也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放弃了职业、地位和美满的家庭,迷恋上绘画,弃家出走,去巴黎追求绘画梦。总是能从毛姆笔下看到类似的身影,在平淡无奇绝望累加的一瞬间爆发,寻找到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东西。
2019.2.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