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哲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作者: 灬草莓丶 | 来源:发表于2019-11-24 14:43 被阅读0次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概述

  • 哲学的基本原理,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又被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 存在和思维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 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行为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哲学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质,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二、辩证唯物论

  •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现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社会实践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三、唯物辩证法

  •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
  • 矛盾分为主次矛盾跟矛盾主次方面。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四、认识论

  • 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了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 实践的主要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社会历史观

  •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乌市生产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
  •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商品

  •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共性,属于永恒范畴;价值是特有属性,是历史范畴。
  •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 具体劳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了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属性。
  •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
  •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基本规律。

二、货币

  •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且具有价值。
  • 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三、资本

  •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资本在资本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 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扩大再生产。资本流通在周转中不断循环,不断带来剩余价值。
  • 影响资本周转的关键因素包括资本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以机器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的形式存在;流动资本以原材料燃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rzk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