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活一生,便是一次且行且停的旅途。
人生在路上,遇到的坎坷、折磨与磨砺,于当是便是不可逾越的苦楚,心痛的无法再作行进;待到他日,越过眼前的障碍,回头相望时,曾经的遭遇与不幸,亦全部幻化为红花绿草,绰绰风姿一般的点缀着你的过往。
人生在路上,踏着一方土地,感受着脚底缓缓传来的温情与热度,感受迎面而来徐风的温柔与轻拂拭,感受着空气中飘荡的遐想与静雅,顿然间便有了我心安处,便是吾乡的错感。
此刻,一群鸿雁飞过,几声长鸣里,让你我感受到现实的清晰与醒悟。我们的人生的下一站,总是那鸿雁飞去的方向,总是那雁声顿顿传来的地方。
静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八月中旬,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在路途之上与王胜之相遇。王胜之与苏轼曾同在三馆任职,王胜之比苏轼大ニ十一岁,二人是忘年之交。
王胜之少时努力好学,博通群书,一日能写数千言的文章。司马光曾对人说:“自我著《资治通鉴》,人们多请求读看,但未看完一张纸,便已打呵欠想瞌睡。能够把它全部读完的人,只有一个王胜之。”可见王胜之的好学勤勉。
苏轼陪同王胜之经金陵,经仪真,去南都。在去仪真的路上,即景动情,一番对暂住金陵的妻子思念,恍然显现。便写下了《水龙吟·雁》。
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寥唳。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
一滴晶莹的露珠里,折射出来了的全部是秋意的寒凉;一滴明亮的露珠里,看到的都是夏去秋来的讯息。水旁的芦苇,看过芦花的随风离别,浪迹天涯后,徒留一份份的坚持与忍耐,无心的矗立在秋风里。在天际远途而来的鸿雁,发出了凄清高远的声响,向着自己的归宿与目标,飞去,归去。
闪烁银河光照之下,秋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的静谧,几分的晓雅;那西汉的离宫上空,却是灯光暗淡,一片的寂萧。这一幕,引起了对潇湘生活的回念。水岸遥远,没有一丝人际声响,留给你的眼际,都是天地自然,恣意流畅,欢快心房。水系丰盛,食物充沛,让这个本就至美的自然,更加的和谐温然。
俯望那无边的平坦田野,俯望那辽阔的自然境况,引诱着我不停的想降落在这一片祥和的土地上。但我的内心万般的顾虑,千般的担忧,降落在这里,是否还会如之前那样,遇有风吹草动,便是步步惊心,逃也似的飞走。
坚持信念,坚守内心,要相信衡阳的回雁峰便是最好的栖息地;不放弃,不抛弃自己最初的那份理念,便会回到自己最能施展才能的归处。一番的期盼,一番的愿望,有谁愿意把我的书信送到那遥远的目的地,以便能传递我的心念。
此刻的我,最是相信的只有你——鸿雁,你肯定能经过“斜行横阵,才疏又缀”千难万难的飞行,把信送达。
为了长生不老,仙人在月明的夜晚,以手掌擎盘承接天上的甘露。在石头城下,寒冷的江水里摇曳的倒影,让我的内心惶惶而不安,有心事的人,哪有片刻的安静与清闲。想起出门在外丈夫的寒衣还未捣洗,不敢触目,看到的不是衣物,而是丈夫的身影晃动在自己身边。捣洗着衣服,敲下的每一锤,都伴随着滚滚流淌的泪水。
每每读到“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中“徘徊欲下”,我总是为苏轼那颗因为“乌台诗案”而受伤的心而伤心。苏轼虽是有着“出世”的精神与情怀,但他却是时时不忘“入世”的积极与作为,但就是这样对一个人,大宋王朝却是不肯点点的容纳与安排,让他的心随同他的身,一直颠簸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