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兴中产的童年往事
1837年至1901年间,英国处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这一时期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巅峰时期。汽车轮船的出现,使得运输和贸易四通八达,铁路交通贯穿东西南北,一切看上去都是欣欣向荣的样子。
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就是这一时期出生,1830年她诞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的狄金森家族。自出生之后,艾米莉就住在自己祖父的宅邸内,她的祖父是阿默斯特学院的创始人之一,父亲和哥哥也是当地著名的律师,祖孙三代都投身于政治与公共事务。
她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单调而平静,从小接受正规宗教教育。学生时代的艾米莉,曾随家人到费城、华盛顿等地探亲,17岁进入女子大学。她在学院学习了七年时间,课程包括英语和古典文学、拉丁语、植物学、地质学、历史、哲学、数学等等。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飞速变化,富裕的中产阶级数量剧增。财富的拥有及身份的提升,唤起了中产阶级提升生活品质的意识,奢华富足的生活,不再是王权和贵族们的特权,中产阶级逐渐成为了时尚、家居等方面的主力消费人群。
那个时代的中上层阶级对于饮食非常讲究,他们从遥远的国度,进口各种异国情调的香料,用于精心烹制的食品中。维多利亚时代还形成了许多进餐礼仪,下午茶也渐渐成为一种例行仪式,于是,“维多利亚风格”应运而生。
围绕着下午茶习俗,形成了多彩的茶文化,茶话舞会更成为一种社会形式,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小姐们,在那里与男友们会面。而她们的服饰,大量运用蕾丝、细纱、荷叶边、缎带、蝴蝶结、多层次的蛋糕裁剪、折皱、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领、高腰、公主袖、羊腿袖等宫廷款式。
植物学也引发了社会追捧的热潮,花卉被用来进行室内装饰,建造充满异国情调的珍稀植物温室,成为了许多庭园的不二选择。随着复古风潮的盛行,这股华丽而又含蓄的柔美风,席卷了欧洲和美国。
同时,维多利亚时期出现了,数百本致力于研究“花语”的指南书,这些书通过语言类比,宗教、文学来源,民俗联系和植物属性等,来推导出与花相关的含义。10几岁的艾米莉,从母亲手中,接过了宅邸的花园,也开启了她传奇的一生。
02 隐秘的感情,孤寂的人生
根据后世对艾米莉·狄金森的描述,从25岁起,她放弃了社交,闭门不出,在孤独中埋头写诗三十年,留下了诗稿一千八百余首。她终生未婚,55岁病逝,据诊断死于一种肾病。
“女诗人”、“女隐士”、“终身未嫁”、“只穿白色衣服”,相比她的诗歌而言,这些标签使她非常神秘,甚至还带有一丝传奇色彩。人们惊异她的创作能力,也感慨她悲凉又谜团重重般的人生。
但事实上,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活,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根据当时阿默斯特小镇的居民回忆,艾米莉是一位非常慷慨的女士,她经常将自己种植的花朵,馈赠给其他居民。平日里,她埋头照顾自己的花园,制作植物标本,还会搞一些烘焙食物,生活忙碌且充实。
1860到1865这几年,艾米莉的创作力十分旺盛,她跟许多人通信,精神上并不孤单。1862年,她写信给当时著名的杂志编辑托马斯·希金森,请他品评自己的诗作。希金森会前往艾米莉的家里,与她亲切的会谈,这段交往也促进了2人的友谊。
事实上,出现在艾米莉生命中,重要的男人并不多,除了希金森之外,塞缪尔·鲍尔斯被看作她生命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塞缪尔·鲍尔斯也是一名编辑,就职过过《斯普林菲尔德共和报》,他与爱默生、狄更斯都是朋友。
1859年,艾米莉与鲍尔斯相识,2人经常一起打羽毛球。艾米莉和鲍尔斯也经常通信,后世在整理艾米莉的诗集时候,发现她笔下经常写到的“大师”内容,与鲍尔斯的书信内容,极为吻合。
在艾米莉的诗中,大师彷佛一道光芒,如太阳神阿波罗一般耀眼、夺目。而她自己则是一株雏菊,永远追随这太阳的光亮,在鲍尔斯的书信中,人们发现他就是称呼艾米莉为雏菊。雏菊在花语中,代表了纯洁、童真、善良。
在艾米莉的诗歌中,雏菊对太阳和大师,有着狂热的爱慕,不仅有圣洁的崇拜,也有着激情的渴望,欲望的延展。现实生活中,艾米莉对鲍尔斯的态度也极其热络,2人的交往也十分频繁,甚至她父亲去世的葬礼,艾米莉也只允许鲍尔斯陪同。
可是,钟情爱慕并不代表爱情中的圆满,在认识艾米莉的时候,鲍尔斯就是已婚人士,有着稳定的家庭生活。同时他又是文学、艺术界的知名人士,热衷于慈善事业。2人的感情无果,直接导致了艾米莉自25岁之后,便隐居在家中,常年过着避世的生活。
她把对大师的感情和欲望,通过花朵的意向表达了出来,时而乖巧、时而激情飞扬。因为她的诗歌没有正式出版,所以她的感情生活,诗歌中所对应的象征,都没能被人及时理解。为后世的翻译,铸造了许多谜团。
03 崛起的浪漫主义,超越的现代性诗歌
维多利亚时期有着男女平等和种族平等的进步观念,除了查尔斯·狄更斯、威廉·萨克雷、托马斯·哈代等男性著名小说家出现,女性小说家的作品也大受好评,如:勃朗特三姐妹的作品《呼啸山庄》、《简爱》,以及乔治·艾略特等。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以自己家族为蓝本的自传体小说《小妇人》风靡一时。与路易莎一样,艾米莉也把莎士比亚的小说,奉若神明。而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潮,也为艾米莉·狄金森这样的女性作者,提供了许多创作的机会。
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文化都得到很大推动,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文艺运动流派,包括: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等。
而浪漫主义时期,也是英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诗人包括:约翰·克莱尔、罗伯特·勃朗宁、伊丽莎白·勃朗宁、但丁·罗塞蒂、奥斯卡·王尔德、威廉·叶芝,鲁迪亚德·吉卜林等等,文学、艺术界呈现出群星夺目的盛景。
在遥远的美国,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以花朵、植物、昆虫为意象,通过隐喻和暗示,以隐晦的象征方式,融合内心世界,最终展现出情感。可以说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她完全是可以比肩,同时代其他著名诗人的文学名家。
而更令后世之人惊叹的是,在后期的创作中,艾米莉·狄金森很快就摆脱了维多利亚时期,英语诗歌的所有格律限制。在1862年之后,她的作品中,也很少有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写出了一种,和当时整个世界的诗歌,都不一样的调性。
艾米莉·狄金森所涉及的话题,自然、爱情、死亡、人生等主题,都引起了她的深刻思考。她的大部分诗歌,都是直接的、热烈的、纯粹的,她专注于内心情感的释放,毫无避讳。用鲜明的印象,加上新奇的比喻,最后用生动的意象,把它再现出来。
她的诗歌具备多层含义,那些片段性、跳跃性的表现手法,开创了20世纪现代派诗歌的先河。所以,她也被视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
结语
《狄金森的花园》一书,详细介绍了诗人的一生,并对许多晦涩难懂的诗歌,做了全新的注解,是一本非常权威的人物传记。
艾米莉·狄金森传奇的人生,和她留给后世的千余首诗歌,必然会穿越时间的局限,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