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有朋友问,王阳明这四句话中所说的心和知,与禅宗所说的心和知,是一回事吗?
一回事,无二无别。
王阳明作为心学导师,他对弟子们说的这四句箴言,已经不同于传统儒学的认知与方法,其见地明显与《六祖坛经》中五祖“不识本心,修法无益”的说法一致。
传统儒学认为,通过格物而致知。王阳明根据这一圣训,在竹子旁边格了七天七夜,把自己格出一场大病,也没有格出半点知的影子,龙场悟道后,心地才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这四句话中可以看出,他认为格物必须先明心,明白了心是什么,才可能得到认识和改造事物的真知。
心是什么?从体上说,心中五蕴皆空,无形无相,无善无恶,什么也没有,就是佛道两家所谓的空、无。明白了空、无就是心,即明心,体验到空、无是真正的自己,即见性。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意思。
那么,善恶是从哪里来的?有善有恶意之动。说的再明白不过了,心中存有的善恶是意识分别出来的。心体虽然本空,妙用却是无穷,在眼为见,在耳为闻,在鼻为嗅,在舌为尝,在身为触,在意为知、为分别、评判等等。眼耳鼻舌身所接纳的任何事物及其信息,本来没有善没有恶,由于意识的分别,给不同事物贴上了善恶标签,因此,善恶如同一切诸法,都是心上的概念,没有自性,虚妄不实。
知善知恶是良知。知,是心本身具有的功能,佛家称本觉,真我。知,不是善也不是恶,也没有良与不良之分,在这里用良知一说,是强调这个知,只是知善知恶而不被善、恶二念所转,“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王阳明”,心与知不二,自己做得了主,当得了家。佛家所谓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善能分别诸法事,于第一意而不动”。不动不变、与心合一的知性,就是良知,是根本智慧。
既然有善有恶意之动,那么,为善去恶不是落了两边,以虚为实了吗?这需要看看王阳明的格物是什么。“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王阳明的意思是心外无物,物外无心,意不在物时,心物同归于寂,意在物时,心即是物,物即是心,心物一元,明明了了即是良知。王阳明的格物即正意,即净心净意。在王阳明的认知中,只要识得了本心,为善是格物正意,去恶也是格物正意,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净心实证的过程,就是理事圆融的过程,就是圣化生活的过程,与佛教用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教义规范佛教徒行为一样,同旨同趣。相反,如果不识本心,不管为善,还是去恶,都会被念所转,落在两边,得不到真正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