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1月5日,于学校而言,是比较特殊的一天,学校将迎来市文明办的检查,常规的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就成了需查项目。
早自习便已布置了小朋友们背诵、复习的任务,语文课铃声一响,我就利用这课前的五分钟进行落实了。
教室的墙上,早已经张贴了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考查内容,因而,在默写时,我反复跟他们强调,专注于默写,不要看墙上的“答案”。
大家记得挺熟,不一会儿,就全都写完了,观察他们默写的时刻,我也没闲着,灵机一动,一堂将“核心价值观”与教授语文知识点,提升语文素养相结合的语文课便呈现在我的脑海中了。
默写完毕,他们正等着我开始讲课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系列的词语呈现在了黑板上,小朋友们有些疑惑,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同学们,这12个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分成了三行,他们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的呢?”
“国家、社会、个人”他们得意地回答到,“政治课上,老师讲了的。”
“很好,那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个分类的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词语的语意是什么呢?”
他们一下被我问愣住了,皱着眉头开始思考起来。
“价值观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人们形成的判定事物的价值的观念;核心价值观,就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判定事物价值的观念。”
再根据刚刚你们的分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核心价值来衡量社会主义国家。同理,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核心价值来衡量社会主义社会;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价值来衡量社会主义个人。
这样一个追问、一个理解、一个解答的方式,才使他们对这几个词语分类的原因及“核心价值观”的意思的理解更为清楚了。同时,我也引导他们完成了一道阅读理解中的语意理解题。
我继续往下问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他们同属于“国家”这一层面的,那么这四个词从描述对象的角度来看,是否又属于同一类呢?”
“不是。”大家很快地给出了答案。
“那么,它们又分别属于哪一类呢?”
“富强,用于描述国家的经济;民主,用于描述国家的政治制度;文明用于描述国民的整体素养;和谐,用于描述人际关系、社会关系。”
经过讨论,概括之后,我们又得出了如上答案。
原来同属于国家层面的四个词语所用来描述的各自的对象是不同的。
“很好,你们的逻辑分析,归类,概括的能力太棒了!”
我一边表扬着大家,又继续围绕第二行的社会层面的四个词语发问。
这一次,我抽了一个他们最容易默写混淆的词:法治。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是什么?”
“政治书上说……”他们正准备得意地抢答时,被我一个白眼给白了回去,“我可是语文老师,请从词语本身的字面含义来理解。”
“法治,用法律治理;法制,法律的制度。”
“之前不是跟大家讲了词语关系的分类吗?那么这两个词语各属于什么关系类别的词语?”
“并列、主谓、偏正、动补……”五花八门的答案全冒了出来。
“我看你们是准备把所有的答案都罗列一遍吧。”他们自己也忍不住地笑了。
“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用法律治理’这个词的核心词是动词‘治理’,‘用法律’是用来形容治理的方式、方法的,是修饰中心词‘治理’的,是一个方式状语加中心语的结构,那么‘法治’就是偏正短语。
“法律制度,核心词是‘制度’,‘法律’是用来修饰中心词‘制度’的,是一个定语加中心语的结构,因而,‘法制’也是偏正短语。
“两个都是偏正短语,他们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有。”大家七嘴八舌地进行了归类,总结,概括。
偏正短语的两类就被同学们理清楚了。一种类似于“开心地笑”这样的中心词是动词的偏正短语,一种类似于“红红的太阳”这样的中心词是名词的偏正短语。
大家自己寻找着,总结着规律。除了上述的规律,有的同学还发现了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是“地”的偏正短语,中心词就是动词;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的”的偏正短语,中心词就是名词的规律。
在对“法治”和“法制”的比较区分中,大家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并对词语内部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判断,也为“偏正短语”总结了规律。一个个更是听得津津有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