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似乎已变成全社会都关心的大事了。但问题是,到底啥是真正的创造性思维,人们其实还存在着不少误区。科普作家万维钢近日在一篇文章里就谈到了其中的三点误区,挺有启发的,我来说给您听听。
第一个误区是,创新是源于某个天才的灵光一现。举个例子,很多人应该都听过这个故事:有一年英国闹瘟疫,剑桥大学停课,大物理学家牛顿也回到乡下的农场去避难。有一天,他坐在一颗苹果树下休息,然后被一个落下的苹果砸中了脑袋。结果这一砸,竟然砸出了牛顿的灵感,让他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但事实上,这个故事其实是很不靠谱的。有专家做过考证,这个苹果的故事,牛顿本人从来都没有讲过。那它是怎么冒出来的呢?原来啊,它出自一本关于牛顿的回忆录,是在牛顿死后,一个完全不懂物理学的亲戚写的。
事实上,早在牛顿提出引力理论之前一个半世纪,天文学家哥白尼就已经发现,太阳系中的各个行星都在围绕太阳做椭圆形运动。而在牛顿出版他的传世之作以前,另一个物理学家胡克也独立地提出了引力的概念,并指出,它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那牛顿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呢?厉害在他自己发明了一套数学工具,也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微积分。从数学上严格地证明了一个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引力,必然会使行星围绕太阳做椭圆形的运动。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并不是源于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这是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第一个误区。
第二个误区是,灵感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举个例子,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但1%的灵感往往更重要。有人就对此解读,觉得没有灵感,流再多的汗水也是白搭。
但很多时候,你光听一个人怎么说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得看他实际是怎么做的。爱迪生本人可从没指望过任何灵感,他的成功完完全全就是靠汗水堆出来的。就拿最有名的发明电灯来说吧。爱迪生是怎么发明电灯的呢?很简单,他的团队找了一大堆材料,然后一个一个地测试它们是否能用来做灯丝。一种不行就试另一种,整整试了3000多种材料,最后才把能用来做灯丝的钨给找出来。
爱迪生的其他发明也是如此。说白了,就是让他公司的员工做一大堆测试性的实验。这些实验绝大多数都会失败。但是没关系,你架不住他做的特别多,而其中总会有一些实验能成功。靠着这种简单粗暴的劳动密集型的研究方式,爱迪生最后拥有了1000多项发明专利。你说,这和灵感有很大的关系吗?
最后,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第三个误区是:越是大胆、离奇、敢打破禁忌的想法,就越值钱。举个例子,不少人觉得,什么都没学过的小孩子才具有最佳的创造性思维,只是被当前的应试教育压制了天性,才逐渐失去创新能力的。更有甚者,还有人觉得学术界的人已经被各种条条框框所禁锢,不可能做出什么重大的成果了;反倒是那些什么都没有学过的人,才有可能趟出一条血路。
这种看法,完全是大错特错。真正的创造力不但要求新颖,更要求正确和有用。那什么样的创意才会正确和有用呢?它必须得以那些已经得到证明的好想法为基础。换句话说,它得从坚实的土壤里生长出来,而不能凭空变出来。
比如,在1905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专利局职员,提出了一个反对牛顿力学的理论。这个职员,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而这个理论,就是著名的狭义相对论。经常有人拿这来说事儿,说这证明了非科学家也能做科学研究。但事实上,爱因斯坦已经在当时最有名的大学里受过最完整的科学训练。
更重要的是,当时已经有人做过关于光速的实验,也有人发展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而这正好是狭义相对论的实验和数学基础。爱因斯坦恰恰是利用这些基础,才构造出狭义相对论。
试想,如果爱因斯坦没受过任何科学训练,也不了解最新的科技进展,完全靠拍脑袋来做研究,那他也只能提出一些民科理论罢了。
所以你看,创造性思维固然很重要,但没有任何知识基础的创造,注定只能沦为胡闹。要想真正做出了不起的创新,别指望灵感,还是要靠汗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