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给学生上的是《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长长的藤上长满了绿叶,还开着雪白的花,花谢了,长出了一个个小葫芦。那个人非常高兴,每天看几次小葫芦,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有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一个邻居看见了,劝他治叶子上的蚜虫,那个人听了说:“什么?叶子上的蚜虫改还要治?我要的是葫芦。”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可为追求结果而不在乎细节。
在学习课文时,我先和孩子们分析文章的脉络层次,然后向孩子们提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叶子上蚜虫多,葫芦就变黄了,一个个都落了呢?”
有的孩子说:“因为叶子和葫芦有联系的。”我觉得这个孩子回答的有些笼统,又问:“谁能给咱们说的更清楚一点?”有一个孩子说:“因为叶子能进行光合作用……”我一听离答案越来越近了。我知道作为二年级的孩子能回答到这个程度已经非常不错了。然后我给孩子们讲了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没有叶子给果实输送养料,果实必死无疑!
其次,我又提问第二一个问题,这个人明明看见叶子上有蚜虫,他为什么不去消灭蚜虫?而且他为什么不听邻居的话呢?
有的孩子说:“他不懂的叶子的和葫芦的联系。”有的说:“他要的是葫芦,不是叶子。”还有的说:“因为他不喜欢邻居所以不听邻居的话……”总之,回答的是五花八门,乱七八糟的,我做了一个安静的手势,孩子们安静下来后,我又问:“邻居说的话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
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喊:“正确!”我觉得此时是教育孩子很好的契机:赶紧替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想不想做这篇课文中的,‘那个人‘?“不想!”
“你看,每个小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不好的习惯,比如上课坐不住,东张西望,和同桌说悄悄话,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磨磨叽叽等,家长和老师给你们指出来,有些孩子就好像‘那个人’一样,不听从别人的劝告,也不改变他的坏习惯,一旦长大,这个坏习惯有可能害了他。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家长或者老师给你们指出缺点我们要立即改正,这样将来才能有所作为,千万不能学‘那个人’不听邻居劝告,结果也没得到一个葫芦。”不过,这是我抓住一个契机,让孩子从小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同时,我在文章的主题基础上让孩子平时多观察、多学习,要明白事物之间联系,不管干什么事情,不能取章断义,为了结果,不注意细节是成不了大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