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是读者,每个孩子也是二次创作的作者。把学生当作读者,课堂才真正属于学生,孩子们有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只是因为阅历的不够厚重而对于文章的“情”的把握可能没有那么感同身受,但是老师也一定要少些条分缕析,少些条条框框,少些为了追求老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而兜兜转转的引导,孩子们只是需要老师将书本帮助他们读厚,等到她们真正读懂,文章自然又会变薄;把孩子们当作作者,相信每一个孩子针对文章不同的共鸣点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表达,有的孩子注重细节的学习,文章的遣词造句,句式结构是她们所关注的,有的孩子注重大局观,文章的构思角度,选材应用,谋篇布局是她们所关注的。所以,老师千万少些对文章的逐句逐段的大卸八块地写作指导。文章虽然需要模仿,但远不及学会方法去创新。同样的景,在不同的作家眼里,角度不同则美得各有千秋。同样一件事,每个人做事的方式方法绝不会雷同,感受更是和而不同。于永正老师说:“小学语文不要搞得太复杂,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把复杂的教学做简单,才叫大智慧。因此,老师需要做的是:和孩子们一起把文章读通,读熟,读透。读通顺是要掌握文章中的字、词、句,这些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也是需要学生自行掌握的基础知识。读熟,是对文章的结构、特点了如指掌,对于重点句,重点段落有深刻的印象。读透,则上升到“情”的角度,读书悟情。书读透了,思想自在其中。
学习语文最忌讳的事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重点,做重复的无用之功。这样做不仅增加孩子们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重复性,还无形破坏了孩子们对于知识创新的应用。书只有先读厚才能再读薄,才能真正会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