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

作者: 风糖_ | 来源:发表于2023-02-23 17:52 被阅读0次

    01

    小A同学的姑姑给我们出了一道考题:上课该怎样听课才能提高成绩?

    说实话,但凡看到这样宏大的命题,本能就想躲开。每个人的性格气质和思维习惯都不太一样,有用的方法都是要自己慢慢琢磨出来的。

    当年我也曾四处寻访名师,以期提高自家孩子薄弱学科的学习效率,发生质的转变。

    事实证明,名师传递的经验非常有价值,但一次的面谈或者两次三次的面谈,无法让听来的经验融入孩子的知识体系,无法改变孩子长期形成的听课习惯,说白了是思维模式。

    我的看法只能算是给你一个参考。

    听小A姑姑说孩子学习态度端正且非常勤奋,只是苦恼于欠缺方法。

    一上课孩子便很紧张,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嘴里还念念有词,记了满满的笔记。别的同学都喜欢借阅她的笔记,又全又好,经常受到大家的称赞。

    平时的作业也还行,小考也没大问题,但是一到大考就抓瞎,成绩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成正比。

    这样的孩子可真让人心疼呀。

    02

    想起有一年我去听专家报告的经历,那时还没有录音笔,手机又不凑巧用没了电。只剩下脑子和手里的纸笔,还能战斗。

    在心里想着一定要记下来,这样的讲座难得一见。脑子不一定靠不住,得记在本子上。

    于是一场讲座忙忙碌碌,脑手不停,很是辛苦。

    记下大纲及观点,记下例证和过渡,记下精彩的引言和总结,记下……

    到最后,讲座结束时脑子里只有恍惚零碎的几个片段,本子上只有不太完整的讲座提纲。即便去做个大致的复述,恐怕都讲不下来。

    心里那个懊恼呀!和豆子谈起这件事儿,他说我把主要的心思都用在“内容很宝贵,要记下来”上了,根本没在好好听讲上。

    一句话,太贪心。

    人哪有那么强的精力,别说无法都记在本子上,就算都记在本子上了,又能怎么样?再去看笔记,还能超越第一次听课时的震撼吗?

    那位小姑娘和我这次听课的做法一样,把力使在了错误的方向。

    一天有那么多节课,不一定每节课都是在兴奋的状态。有时很疲惫,首先要做到下课时主动放松休息,才能让大脑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

    她那么用力的记笔记,就是害怕自己的脑子记不住老师讲的问题。有了笔记可以下课复习,可一天就那么多时间。上课要掌握80%左右的内容,自习作业时用较少的时间查漏补缺,怎能本末倒置?

    初中的课堂上会有多少新东西呀,真的没多少,老师还会反复讲,重点提,最后总结。这样的课堂容量和高中比简直是小儿科。

    03

    当初次接受陌生知识时,一定不要把时间、精力花在"我要记住知识"上面,更不要为自己记不住而焦虑。

    学习其实是在你的盲区里点亮一盏灯,过去是一片黑,突然就亮了,你从不知道,到突然知道,就是那种灯突然亮的感觉,很好玩。

    感受这种知识流过你的盲区,点亮的那个瞬间,它叫做"认知时刻",这个时刻足够多和密集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很兴奋,脑力就更被激活,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强。

    如果你把时间花在记住老师说的话、或者记笔记上面,你的感受就浅,大脑的兴奋度就不够,反而进不去学习的状态。

    听课时,我们就认真去听,需要记笔记的重点地方,老师都会提示。

    那些自己听不懂的地方在书上快速画一下或简短记一下,老师提问时,就积极输出你的答案,不关心对错会得到表扬还是批评,只专心表达自己的认知程度。

    一节课后,梳理自己又弄清楚了多少东西,并为此感到欣喜。至于每个学科的学习方法听课重点等可以让孩子跟任课老师沟通一下。

    每个老师对爱回答问题的孩子都会有比较好的印象,孩子的困惑她们也会抽空指点一二,这种积极的态度会让老师留意到孩子,甚至把这个学生当成他这节课某类层次学生的一个反馈源,从孩子的表情判断老师讲的内容是否听懂,老师会调整节奏,或许会提问学生,听听反馈。

    时间久了,孩子就变成了一个受老师关注的学生,这种双向的互动也会让孩子产生和老师的亲近感,更能调动她的积极性。

    即便发生记不住的情况,也不要焦虑,顺应自己"盲区被点亮"的那个自然流畅的过程,留下多少算多少,很多东西,你知道以后就已经不一样了!

    当然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很难,可能会有反复,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经验之间也有着不小的界限,需要孩子用心琢磨。或许一开始这样听课效果并不是很好,需要花时间复盘,处理疑点、难点,但这样是在往一条正确的路上转变,渐渐地孩子的注意力会集中起来,学习效率就会提高,最重要的是经过这样操练的大脑会变得更敏锐,更强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困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tkt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