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原本想继续懒散的,过去的一个月其实不知道在忙什么,又累又无所成。晚上睡很晚,早上起很迟,也只有偶尔的放假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虽然起很晚,还是冒着被晒脱皮的风险跑去海边,运动一个来回。结果任性的代价就是但凡露出来的地方,都被正午的骄阳爆晒黑。
喜欢去海边运动,就是因为可以一边动起来,一边思考一些事情。早上起床看到某群友发的一篇旧文,引起我许多思绪。正好最近也接待了一位抑郁症患者,发现表面看来似乎人人都在正常地生活,却不知道背后都各有各的故事。这也让我思索,人到底是靠了什么活着?人需要多了解自己,多了解这个社会,才能想明白一些事情,才能离快乐更近一些。
坏心情不分年龄,它不以你活得比别人年长,经验比别人丰富,就会乖乖退让。人这一生,都是在不断地与这个世界互动,不断地以为自己成长了,不断地又活得象一个傻瓜。这位来访者因为工作是认识多年的朋友帮忙介绍的,所以和对方相处很谨慎小心,不敢做错事不敢得罪人。当这位朋友带着别人对他的评价向他传话时,被他误读成了指责和抱怨。一个错误的沟通流程,导致二人有了心结,直到这位来访者因为这些评价而入心入脑,影响到情绪和生活。
看似简单的事情,却成为一个人得抑郁症的导火索,甚至情绪激发的源头。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性格特征、成长环境,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易感性。比如不喜欢和别人发生矛盾,不愿得罪人,在社交中经常把别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很重视别人,喜欢取悦别人,几乎不发脾气,很少有情绪。是人都会有情绪,而情绪总需要有出口宣泄。
我们有些人在职场总是能把情绪控制得很好,一回到家就喜欢把在外面接收到的负面情绪向家人倾倒,这是其中的一种。有的人能够自我消化,不随意跟人发脾气,然后自己能处理好负面的东西。而那些对抑郁症有易感体质的人,可能多半是善良的人,有情绪在外面不敢怼别人,有各种顾虑,回到家不愿怼家人,觉得这样做不好。最后,情绪没有消解的渠道,就变成了自我攻击。
不愿意让别人不开心,那就找自己的麻烦。会不断地质疑和反问自己,为什么别人会对我这样?是不是我不够好,我要怎么做才能做更好。为什么受伤害的总是我?各种委屈、怨愤、不被理解的情绪,生生会把一个正常人逼到扭曲而不自知。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幻觉、幻听,会以为是不是别人都在说他的不好,是不是有人想要害他。
各种恶劣的情绪都冒出头来,争无恐后想要摧毁他。不敢和人吵架,不想与人社交,做什么都没有动力,对生活失去热情,极端质疑自己,极端不相信他人。最后,甚至想要自杀。
不了解的人会以为多简单的事情啊,你不去在意别人的看法就好。或者,是不是这个人太小心眼,大气一点不行嘛。当恶劣的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身处其中的人是难以控制的。患了抑郁症的人,有自知能力,他们很清楚这样不对,这样不可以,可是难以自控。这是一个生理和心理共同缠绕的病症,不仅仅是看开点就可以。
抑郁症的治疗中,坚持服药非常重要。大部分抗抑郁药起效至少两周,千万不能因为药的副作用大而自行减药和停药,否则效果几乎没有。不曾患病的人,也许永远也不能体会患者内心的挫败、孤独和苍凉。我的这位来访者,曾经不断地追问我,别人是不是觉得他很可笑?在别人眼里,就觉得他的事不算事,他们是不是这样看的呢。他们会不会认为自己是个精神病?因为他要去治病和请假,已经有人隐隐约约知道他的病情,不愿意理睬他,不愿意靠近他。
在目前中国现有的语境下,我只能很遗憾地说,也许是。既便是在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旁边就是香港。有那么多海归和高科技人才扎堆的城市,有这么多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奔向这里。我们接受了高等教育,我们运用互联网,可以上国内国外大量的MOOC课程,我们足不出户,可以轻轻松松学完世界名校名教授的专业课,当然也包括心理学方面的。可是,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还是那么浅薄,对人可能患上的心理疾病依然熟视无睹。
哪怕是经常和心理咨询师共事的人,对这个行业也有诸多的误解,会说出象这样“是不是学心理的人,自己都有病?” 或者认为做个案可以象市场部做销售一样,随便站在街头发个传单,个案就来了,KPI就完成了。当把治疗人心的事业可以量化成KPI,单纯追求数量,我觉得这是可悲的。
不要说普通老百姓了,早上看的文章里提到林奕含说她的系助教拿着她的诊断证明,说精神病的学生他看多了,但你不像呀,蛮正常的。她的系主任还问她这证明是从哪里拿到的,好象在怀疑她是为了逃避期末考试而故意开假证明一样。由此可见,这个社会的整体风气,对患上抑郁症的人有多么不了解,对精神疾病的患者竖起了多么厚的高墙。
有时候,几乎和人所受的教育无关,就是一种完完全全的刻板印象,甚至是恶意与歧视。写至此,忍不住心酸落泪。很多时候会想,人这一生,真正的困境到底是什么?是没钱吗?是遇不到爱情吗?是嫁不掉吗?是没房没车吗?是一直天涯漂泊吗?是没有事业吗?
我想了想,这些东西说白了,都不过是身外之物。人要活着,最低限度,一箪食,一瓢饮,足矣。真正的困境,乃是心灵的困境,是心灵的深渊和枷锁。如果照拂不了内心,拥有再多的身外之物,也不过是人生的囚徒,何乐之有。
愿我们都能成长为一个对他人的痛苦,有更多想象力的人,至少,不是鲁迅笔下《呐喊》里那些冷漠的看客,至少,不会对自己不懂的无知的领域,再随便扔过去沙子和石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