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人父母者,你是否能读懂这本书? | 《无声告白》读后感

为人父母者,你是否能读懂这本书? | 《无声告白》读后感

作者: 硬核Mother_Meg姐 | 来源:发表于2019-03-04 00:13 被阅读0次

    这是一个混血家庭,爸爸是中国人,妈妈是美国人,共同抚育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他们在爸爸工作的学校所在的小镇上生活,是那里唯一的有中国血统的人,这让他们显得处处与众不同。

    大女儿莉迪亚,漂亮、聪明又听话,被父母寄予厚望。她的妈妈希望莉迪亚能够替她实现做医生的梦想。而童年的一次经历,给莉迪亚带来心理阴影:妈妈想要继续完成学业,不告而别,离开了这个家。莉迪亚误以为一定她不够听话、不够好,妈妈才会走的。几个月后妈妈回来了,莉迪亚决心一定做一个让妈妈满意的孩子,这样妈妈就不会离开了。也就是这次经历,慢慢地带领她走上了自杀之路。最终,在她高一的那年夏天,不堪父母给她施加的学业压力和人际压力、发现父亲出轨以及男朋友杰克的话,让她决定结束这一切,结束自己的生命。


    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

    莉迪亚的妈妈玛丽琳从小出类拔萃,渴望成为医生。而莉迪亚的姥姥却认为女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会打理家务,对玛丽琳的梦想嗤之以鼻,也不看好她嫁给一个中国人。婚后玛丽琳离开了家,再也没有联系过母亲,直到母亲去世。

    玛丽琳把她的梦想强加给了莉迪亚,而从不知道莉迪亚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和当年她的母亲对待她的看法是一样的: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最好的,忽略、无视甚至是压根不知道孩子会有自己的想法。


    父母吵架或者离开,孩子会认为是自己的错

    我不止在一本育儿书中看到过这个观点,现在又在这本小说中得到了印证。孩子弱小且有很强求生欲,他们清楚自己需要依靠着父母才能顺利长大。当家庭中出现争吵或者离家出走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是自己导致了这一切(父母之间的争吵很多时候也会牵连到孩子),这会让他们恐惧和自卑,也会让他们想要去讨好大人。就如同莉迪亚一样,妈妈走后她认为肯定是她不好,妈妈才走的;而当妈妈回来的时候,她发誓要做妈妈听话的好孩子,让妈妈高兴。

    当然,也有一部分孩子不是这样的,他们会选择逃避。当父母争吵的时候默默缩在一旁,或者逃离现场。这样的孩子往往心里都有个罩子(隔绝吵架的干扰),长大后恐怕很难向别人敞开心扉。

    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为人父母,我们得有点数。


    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孩子最清楚

    故事中的儿子内斯在考上哈弗后,迫不及待地想要搬出家中。而最小的孩子汉娜每次都能敏锐捕捉到每个人不寻常的情绪变化。其实很多夫妻,在经过多年的柴米油盐后,确实不怎么相爱,有些甚至会打心眼里厌恶彼此。但他们出于“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的想法,维持着表面的和谐,以为能“瞒天过海”。但其实孩子都知道!

    如果真想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首先要去努力改善夫妻关系。实在改善不了,不如好聚好散。表面和谐的下面暗流涌动,与其折磨家里所有的人,不如选择“短痛”。虽然从“双亲家庭”变成了单亲家庭,但只要家庭氛围和谐,孩子是会健康成长的。


    每个人应学会自我接纳

    故事中的莉迪亚的妈妈始终不喜欢“家庭主妇”这个身份,而莉迪亚的爸爸也不喜欢在他目前工作的学校教书,他也不喜欢由于是中国人而走到哪都显得“与众不同”。因此,莉迪亚的妈妈逼迫她必须当医生,而她的爸爸一直都要求她要合群。

    我认为自我接纳并不是认命,而是不纠结。无论人生有多么不合自己的意,首先要自己认可自己的价值,做好现在能够做的事情,其他的事情慢慢来。“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够改变的”,一味的消极不仅对自己没有帮助,甚至会影响到孩子。

    你瞧,莉迪亚也无法自我接纳。接纳不了自己成绩下滑,也接纳不了自己跟父母对着干。这种无法接纳只会让她心生恐惧,不敢打破父母的期待。


    倾听,是改善关系的第一步

    人到中年,每个人都很忙,忙于生计忙于养娃,很难放慢节奏。很多父母就像莉迪亚的父母一样,几乎从来没有认真听过孩子到底在说什么,孩子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甚至都不清楚自己另一半的想法跟看法。

    如果莉迪亚的爸爸善于倾听,恐怕当年的玛丽琳也不会一点都不透露她想要继续学业的想法,不会不辞而别;如果莉迪亚的父母能够多听听莉迪亚想说什么,恐怕也不会给她那么大压力,逼得她自杀。


    父母对孩子也需要尊重

    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他应该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我能理解他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的初衷。因为在他们的眼界格局中,他们认为好的东西,那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这世界上好的东西太多了,没见过没体验过,又怎能知道?况且孩子真正喜欢的东西,对他来说那才是最好的东西,这一点,和父母一样。


    关于自杀,我想说:

    我爸,也就是老耿同志,每次看到青少年自杀的新闻都忍不住跳脚。他认为父母把孩子拉扯大太不容易了,好吃好喝的供着,还供养着上学,那些自杀的孩子是不知道感恩才会选择去死。

    我爸的观点其实很有代表性。但是我想问一问,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并照顾我们长大,我们就该为了父母而活吗?父母想要的是一个为他们而活的孩子吗?相信老耿同志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我并不是支持“一言不合”就自杀,而是想说:如果父母抱有“我养你,你就该感恩”的这种居高临下的执念,那很难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爱,无论是父母爱孩子,还是孩子爱父母,都应该是发自内心、不图回报的,而不是一种“等价交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人父母者,你是否能读懂这本书? | 《无声告白》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tsl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