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独处

作者: 左手梦圆 | 来源:发表于2017-03-31 12:11 被阅读128次

    比尔·波特,一位美国的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他为了寻找中国隐士的踪迹,不远万里,越洋过海,来到这个文明古国,探访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悟所得写成了《空谷幽兰》一书。

    比尔·波特居住在台湾的时候,就有人告诉他,大陆不但没有人修行,隐士传统也已不复存在。比尔·波特对此表示怀疑,他决定亲自前来寻访,弄个明白。即使来到了大陆,还有人对比尔·波特说,中国已没有隐士了,但他依然不改初衷,继续寻找。不久之后,比尔·波特发现,这里的隐士传统不仅存在得很好,而且是社会中很有活力的部分。比尔·波特的探寻,就像当年玄奘历尽艰难,“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前往印度追本溯源,求取真经的执著求真的精神一样,多么令人钦佩和值得学习。然而,对照时下的信息社会,还有多少人有这种执著求真的精神呢?甭是从哪个渠道得来的信息,许多人都是未经筛选、推敲、考证或核实,听来就说;拿来就用;贴来就写。结果,各种虚假的信息便大行其道,充斥着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以假乱真的现象层出不穷,导致许多人既成了受骗方,又是骗人者,不仅坑害了自己,又坑害了他人,自觉不自觉便败坏了为人的品德,难怪周国平这样告诫说:“忘记玄奘是可耻的。”

    读完《空谷幽兰》这本书,还促使我对隐士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现实社会中,有些人隐于山;有些人隐于市;有些人隐于朝。其实,这三种隐无论是哪种情形,都只是隐的一种形式而已。王维是隐士,那李白和杜甫又何尝不是隐士?《后汉书》就曾经对隐士作过这样的概括:“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可见,隐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一种灵魂的独处。让灵魂在独处中直接面对人生宇宙那些精神性的问题,或反思,或自省,或追问,或探究,或总结,或归纳。于是,头脑清醒了;内心顿悟了;肚里明白了;体验深刻了;境界提升了;智慧增长了。所以,一个人能做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便是灵魂的快乐时光。比尔·波特说得好:“我们都需要有时间独处,有些人需要更多独处的时间。有人却能从独处中变得更有智慧、更为仁慈,这是我遇到中国隐士后让我吃惊的事。他们是我见过的最幸福、最和善的人。”然而,现实社会似乎不太欢迎或容许隐士们的特立独行,甚至有人投去怪异、轻蔑、责难的目光,人为地设置各种障碍或阻力,为此,有些隐士往往只好离群索居,甚至过着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不过,这也给隐士们创造了修炼的好机缘,从而成就了他们的事业。古话说得有理:“明珠生于老蚌,猛龙藏在深潭。”越是隐蔽的地方就越有可能潜藏着更为杰出的人物。比尔·波特在书中称赞道:“隐士不受幻想和习俗强加于人的各种价值观念的左右,他们一直是中国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他们承载了中国文化最古老的价值观。”古往今来,也正是由于这些隐士们对精神价值的不懈追求和坚守,才使中华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而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要是失去了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坚守,一个人就会心浮气躁,社会便会覆水难收。

    比尔·波特对中国隐士的追寻,其实正是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坚守。而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坚守,便是一种信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灵魂的独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ttv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