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真相,其实不在于你看了多少关于沟通的书籍。我也读过几本,但太具理论的内容,其实面对生活场景,是无法灵活运用的。
朋友圈有一种人会比较不容易受待见,比如每天满腹的抱怨,上班路上被人踩了一脚、同事背后议论了她、网购买到假货、被领导训斥等等,都会被拿来在朋友圈里话家常,所谓的传播负能量。通常这类人发的朋友圈内容或文字信息,是你看了一遍就能领会到她们说这些话时的表情的。
情侣关系中,有一种人会比较容易被放弃,就是一直享受被爱的那个。最常见的场景便是:一方说了一段话,而另一方不予回应,也许是没听见、也许是没在听、也许是听得不够认真。这其实更多的不在于说话本身,而在于是不是尊重对方。其实这样的细节大部分家庭都经历过,人一旦被照顾久了,便学不会尊重了。只是体现在双方的沟通上,这件事就变得尤其明显。默认“忽略对方”是没问题的。
对于家长,儿女们选择说话的方式是:能说好的,就尽量屏蔽掉坏的;能不说,就尽量不说。总之父母们知道的越少越好。这样做其实不是在让父母放心,而是满足了子女自己的“我可以省掉更多解释”的需求。儿女们希望跟长辈的沟通能简单一点。父母们希望子女能通过沟通这件小事表现得对他们很重视。
上面列举了一下三种比较亲密的关系,其实我们关于说话的方式和习惯上,多多少少都有些问题。大概没有谁,是没有为自己曾经说的话后悔过的。再聪明再有沟通技巧的人,也不是完全能控制住自己的表达欲望或方式的。(当然我知道现在很多人的朋友圈中并不都是朋友,但是恰恰是挂着朋友的名义的这些人才是人们常常去关注,然后再选择不待见的。毕竟若是连普通朋友都不算的朋友不会选择去多看几眼的,因为没兴趣嘛。)
说话直会得罪人,说话委婉会被猜来猜去,不爱说话被视为冷漠,太爱说话被人吐槽话痨。而这些胡思乱想、瞎猜忌的过程,有几个人没尝试过呢?
在我们的生活里,直接有效的沟通越来越少了,误会越来越多了。近几年“直面”这个词被运用得甚是广泛。最早出自于鲁迅先生的那句“直面惨淡人生”。难道不是因为读书人出来发声,才把这些经典文学再次拿出来让我们重温吗?是啊,不直接的沟通,不如不要沟通。
我常想有些道理原本就是通过多读书、多阅人就能得到的,多简单啊。而懒惰的我们就这么嘈杂的环境摧毁着,自己连点防御措施都没有。不读书、不看报、没有兴趣爱好,实在是可怕。
我们每天要面对多少人,自己人、亲人、家人、朋友、闺蜜、兄弟,有多少种称谓,可能就存在多少种方式,但是我想说,别去为这些说话的习惯去为周围的人群划圈子。去直面,去做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先让别人知道你的想法,然后你才有可能感受到别人的诚意和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