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582435/b16c802c9aa61175.jpg)
罗翔老师曾经说过:“在某种意义上,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要停留在想,而一定要去做,当你想的时候损耗会变大,CPU占的能量会特别大,而做的时候就会慢慢让自己变得平静。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句话击中了我们的痛点,仔细回想一下,确实如此。
为了对抗焦虑,有了想要获取知识的强烈渴望,从而进入了一个单一循环,不断地去提高自己的阅读量,以达到快速改变。
几年下来,读了很多本书,可结果呢?并无任何变化,说好的知识改变命运呢?
因此,焦虑油然而生,开始变得烦躁,情绪也变得低落。
假如你也这样,不必自责,因为避难趋易是人类的天性。
相对于“想”而言,“做”更为艰难,不仅要付出的大量的精力,还不能马上看到结果。
大脑的生理结构,在默认状态下更倾向于轻松许多的“想”。
当然,还有的小伙伴会有疑问,你别在这里跟我扯淡。
我明明做了,而且还做的不少呢,同时做了很多事情,整天把自己忙的晕头转向,可我也没有任何改变啊!
答案是肯定的,你的欲望太盛,能力不足,二者之间差距过大。
曾经在我身边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情,我的一个朋友,想要参加一场考试,前期并没有好好的学习。
就在考试即将来临的前一天,才记起来有这么一回事,慌忙之中进行了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然后对我说:反正已经“努力”了,能不能考得上就看命运吧,通过询问我才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当时我哑然失笑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发现,大部分人不都是这样的吗?
不想真正地努力,却渴望得到成功。
不想付出什么,却想得到回报。
绝大部分时间,我们以为我们在思考,其实都是对自身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正是人类被称为“自我解释的动物”的原因。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和天性对着干,你也干不过,它太过于强大了。
而是要利用它,想方设法地去改变。比如:
1、审视自己,接受自己的平庸。
2、避免同时做很多事情。
3、要事优先,不要被那些琐事所耽误。
4、接受环境的突发性,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5、从容面对,勇敢地去突破它。
看到这里有的小伙伴是不是已经不耐烦了,道理谁不懂?用得着你教我?关键的是要去怎么做?
通过阅读《认知觉醒》,我发现了两个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
1、复利效应: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爱因斯坦曾说复利威力巨大,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
![](https://img.haomeiwen.com/i29582435/94221761c87c894e.jpg)
通过一连串微小而正确的行为,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变化。
不可否认,刚开始的时候变化会很微小,短时间内不会看到有什么改变。
但是,通过时间的推移,必定会有所成就。
2、舒适区边缘:既不会太难,也不会太容易,难易适中地带的学习通道。
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能都以“舒适区——拉伸区(舒适区边缘)——困难区”的形式分布。
对于想要获得成长并且想改变的伙伴,这个观点真的很实用,我也通过对自身的实践,也发生了改变。
待在舒适区会让你变懒惰,不会进步,困难区又太过艰难,会让人心生沮丧,容易放弃、而拉伸区是进步最快,还具有挑战性的。
从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张,进而让困难区慢慢缩小,拉伸区自然而然就会慢慢扩大了,随着时间的累计,进步也是水到渠成的。
我们可以把复利效应和舒适区边缘,想象成一对小夫妻,让他们俩紧紧的凑在一起。
相结合之下,会让我们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急于求成,保持耐心,取得成功。
周玲老师说: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很多人之所以焦虑,就是因为一直停留在表面的学习,并没有去关注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
书中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并不是你懂得了多少道理,而是你改变了多少。
就比如你阅读了一本关于爱情的书,知道了一百种恋爱的方法,但从来都不去实行。
还不如直接去追你心意的女孩子,来的实在,更有用。
在这里我想声明一下,我也并不是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用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我也曾是其中的一员,只不过现在的我正处于行动当中,想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理。
一起前进吧!感谢你能读完本篇文章,期待与你下一篇文章相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