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圣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引领着学生成长。所以,教师一定要善待课堂用语,“漂洗”语言杂质,捍卫语言的尊严。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渐入人心,“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被很多学校推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让位”于学生,从前台逐渐走到后台,课堂上主要是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的职责权限与提提问题,在此环节与彼环节中间过渡衔接一下、评价一番而已。即使提出问题,也可以提前在PPT上准备好,既省时又省力,还避免出现漏洞。这样一来,教师在课堂上似乎就只剩下过渡衔接和评价的语言,而评价就那么几句,还要以鼓励为主。于是,教师的课堂用语,似乎越来越不受重视。
但课堂语言真的只能这样无足轻重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在《大教学论》中提过教师语言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师的语言应该是一种教学艺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明确的提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决定着”而且是“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可见教师教学语言在学生动脑学习中的重要性。比如,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愿望,不同的教学语言效果就迥然有异。是的,无论课堂怎么变化,教师永远是教学中的首席教师,要用知识的尊严和智慧的权威,巧妙的引导学生,带领学生从“不懂”走向“懂得”,从“不会”走向“学会”,从“无知”走向“有知”,对于其中的沟通和引导,语言便是最直接、最简洁的方式。所以,教师,一定要善待课堂用语。
善待课堂用语,首要的是“漂洗”语言杂质,让课堂语言规范化。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引领着学生成长,作为引领者,一定要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去解答疑问,进行环节过渡,突破重点难点,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到准确、规范的语言,力戒夹杂着外语或某些时髦词汇的词语、句子及方言土语,以提高语言的纯净度。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用规范的语言开展教学,自觉“漂洗”语言杂质,捍卫语言尊严。
善待课堂语言,要让指令语言科学化。教师在发布某项指令时,问题的题干不能太长,太长了学生很难记住,也不要一口气为一组问题,因为人的瞬间记忆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下达过指令性语言后,要给学生留出必要的准备时间,不搞突然袭击。
教师的指令性语言的指向要清楚,要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思考,应该回答什么,要求尽量明确、具体、说到细处,尽量少说“先讨论,我们一会儿交流”,而要更为具体的说:“在讨论时,每个小组都要找一个同学负责记录,负责记录的同学要把主要观点记下来,等交流环节时,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作汇报。”这样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明白怎么讨论怎么交流。
对于重要的指令,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重复和强调,在布置完任务之后,可以再次强调一句:“注意,刚才我要求的是……我希望大家这样做……”
善待课堂用语,还要丰富语言,让课堂评价语具体化。善待课堂语言,就要丰富语言,让语言脱离浮华,回归具体,回归本真。
善待课堂用语,还要让评价语具有归纳性、系统性。评价语,不应知识判断对错,而应是一次梳理和归纳。
善待课堂语言,还要注意评价语言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真正负责任的老师会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回答,在学生回答不恰当的时候指出不足。评价语,一定要真实,该夸时则夸,不该夸时则不夸,只有恰当的夸奖才具有教育性,脱离实际的夸奖,效果适得其反。
善待课堂用语,还要注意过渡语言前后的关联性。推敲很多课堂语言,你会发现有些语言的前后欠缺关联性,当提出问题后,不管学生怎么回答,教师都要按照预设的内容往下走,似乎问题仅仅是个引子。
善待课堂用语,还要注意过渡语言的必要性。
讲授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一定要善待语言,无论是开场白,过渡语,是小结语、评价语,都体现着教师的基本素养;无论是指令性的语言、点拨性的语言还是评价性的语言,都彰显着教师的内涵。站在课堂上,教师就是学生的第二本书,这本书的质地,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反映出来。教师,请善待课堂语言,捍卫语言的尊严,从上课第一句话开始,就要谨慎对待,力争让每一句话都能传达出文人的气息,文化的气息,文明的气息。
一点收获:教师的课堂语音言,是学生的第二本书。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课堂语言,纯净、科学,指令明确,过渡巧妙自然,评价合理真实,力争让每一句话都能传达出文人的气息,文化的气息,文明的气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