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庭的觉醒》这本书时,看到书中讲到了教养孩子过程的七大迷思:
1、教养都是为了孩子
这样的理念使我们相信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孩子,孩子应该心怀感激,且按我们设置的标准去做。这实际上是一种强权和控制,想把孩子变成我们期待的样子,而不允许孩子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更有甚者,我们会总是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很少能看到孩子的行为中值得称道的地方。所以,认为孩子需要经水常“修理”,却不关注做父母的自己,需要自我提升与自我成长。
2、成功的孩子总是走在前面
这也是书中所说的“父母以'符合孩子的最大利益'来将自己的动机合理化”,于是孩子的童年就被安排进了一场力争上游的“疯狂竞赛”当中,孩子自此也失去了本来的乐趣。取而代之的,是孩子在各个培训班、兴趣班中马不停蹄地奔忙,疲累不堪。各类排行榜成了衡量孩子能力的唯一尺度,那些“没有潜质”的孩子的积极性,自信心被碾压得七零八落。
这其实是父母自身的匮乏感在做崇。“是父母的匮乏感需要孩子被贴上高人一等的标签”——这不是孩子的需要,是父母的隐于内在的“自我”需要。
3、孩子有好坏之分
我们大多数所认的为的孩子的“好坏”之人,是以孩子的行为有多么配合我们的生活来衡量的。温顺听话的孩子就贴上“好”的标签,不那么听话的、过分好动地、吵闹顶嘴的就是“坏“孩子。
那些“坏”的孩子会挑战我们,让我们重新评估我们的信念。给孩子贴上标签,比怀疑自己的想法要简单得多。而那些所谓的“坏”孩子之所以会挑战界限、破坏规矩,制造混乱,是因为他们常常感到自己被忽略,愿望得不到满足。
作为父母要做的,却是放下这样那样的对孩子的评判,放下“好”与“坏”的二元标准,放下标签所带来的恐惧,才能与孩子相处在当下,与孩子建立真正有爱的联结。
4、好家长是天生的
好多人会把养育孩子想象成生命中很美好的经历的同时,也是会把这个过程当作是修正自己过去的错误或弥补缺失的机会。这一点极为不现实。
经历过的父母都了解,养育孩子不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超人的体力和超高的智慧,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为人父母不是一个天生的技能,也是需要学习与成长的。
5、有爱就是好家长
有爱就能成为好家长,的确是一个的陷阱。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现实当中,为何我们要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还会大打出手?不爱他们吗?肯定不是。
我们羞于承认的是,我们的恐惧驱使我们对孩子采取行动,最后成为了孩子惧怕的人,最终为孩子所怨恨。
作者说,爱是一种欣赏的感情,但它会被“自我”的欲望所污染,从而滋生出恐惧,使我们的控制欲和占有欲蓬勃生长。
爱不是养育孩子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已。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爱他的感受,没有恐惧,才是真的爱。
爱孩子,从接纳孩子开始。 一切如他所是。
6、父母的使命就是培养快乐的孩子
在经历了众多的孩子内卷的很多父母,最后发现让孩子快乐成长才是养育的终极目的。
作者更主张关注的重点是“怎样令孩子成为最有韧性和最强大的自我”,而不是令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觉得快乐和舒服。教育孩子与自己的内在力量保持联系,并且不要在生活面前觉得被打败是关键。因为生活原本的样子就是每个时刻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有喜有悲,有痛苦也有快乐。
生而为人,最重要的事情是:做自己。
7、家长需要控制一切
现实中很多的家长把引导与控制孩子这两件事搞混了。事实是,孩子的养育很少会按照父母预定的计划来进行,更多的时候孩子要成为他自己。
作为父母的我们也不必认为,我们要为孩子成为什么的人而负责。因为在成为我们的孩子之前,孩子首先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
控制孩子的一切,就是在“制造”孩子,让他们按照我们预定的方式,形状,形式来成长,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无数的现实让有这样想法的父母打了脸。
我们唯一能控制的事情就是我们自己的情绪与反应,绝非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