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聆听余秋雨(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聆听余秋雨(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作者: mjhjht | 来源:发表于2021-12-05 23:36 被阅读0次

大学时代就耳闻了《文化苦旅》在中国文化圈激荡的波澜,却一直没有认认真真读过余秋雨先生的力作。今年一次偶然的机缘,点开喜马拉雅的《秋雨书院》,一听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洞察与很多人迥然有别,其高屋建瓴的观点运用通俗易懂的表达,给许多抽象难懂远在天边的观点插上了比喻的翅膀,一下将仙气变成了地气,真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先生把中国文化比喻成巨人的性格和脾气,活脱脱地将中国文化具象化。这个巨人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屹立于东方,形象虽然高大,但给西方的印象有些糟糕。这个文化巨人的性格和脾气因民间祭拜的“成功”而势利,因官场祭拜的“民意”而喧闹,因学界祭拜的“国学”而陈腐,因此当其猛然出现在喧闹的世界都市大街上时,不太招人喜欢。

在谈到现行枯燥的文化经典教材时,先生将其比喻成“陈年鱼干,密密麻麻地堆放在一起,一点儿看不出它们曾经活过、游过、掀起过波涛,让人一看就被鱼干的隔代腥膻味熏晕了”。“活过、游过”这两字眼使经典文化的生命力和鲜活力跃然纸上,轻扣心扉。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先生的对话里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自然,如此之贴切,又如此之浑然天成。

文化是一种消费品,文化的传播就像“都市之夜,最风光、最得意的一定是经销商和消费者,而不是清道夫。经销和消费的时间一长,再好的东西也会变成城市垃圾和身体垃圾。”一些远古文明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就在于几千年来“经销商”和“消费者”太多,而“清道夫”却已伤残凋零。中华文明至今延绵不绝,原因之一在于老子为诸子百家做好了清道夫的榜样,使得大道至简。“根子上的农耕文明使中国民众很难信奉一切离开脚下大地太远、离开直觉经验太远的东西。” 中国文化要将民众的直觉经验与大道人心融为一体,其重心归向在于艺术,所谓孔子之“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第二次阅读本段文字的时候,我似有所悟。先生的语言翅膀不正是“游于艺”的智慧之花吗?各种一板一眼的正规术语皆因艺术化的表达瞬间被消化吸收,晦涩荡然无存。先生身在文化圈和学术圈,却破除了学术的高墙,展现出了文化人和学者少见的亲切可爱,这应该是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炉火纯青。

反观我的人生之路,一丝不苟地遵循着爱岗敬业的职业之道,一本正经地践行着天地良心,却一窍不通语言艺术才是人际的润滑剂,大脑的提神剂,心灵的保鲜剂。我要努力攀登语言艺术这座人生高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聆听余秋雨(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utg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