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的前身是图形话语权。
图形语言是一种有别于文字、图表、实物、模型等表达手段的表达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图形语言具有符合学生兴趣、表达形象直观、克服语言障碍等优点。但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学生在运用图形语言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在展现思维的过程中,有多画、少画、错画的情况;在对实验现象、实验过程的记录中,有画得不全面、不准确的情况;还有画图不够快的情况等。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提高学生运用图形语言表达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充分地感知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小学生的心智水平也决定了他们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或知识点必然需要形象化的物质媒介作依托。因此,当学生有机会亲自体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去感知。
(1) 借助各种感官感知 小学生在低年级的科学课上就已经知道,我们可以用耳朵听声音的大小,用眼睛看物体的形状、颜色,用鼻子闻物体的香味、臭味,用皮肤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用舌头尝食物的酸、甜、苦、咸。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感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例如,在《感官总动员》一节中,学生可以尝一尝不同茶叶的味道,闻一闻不同茶叶的香味,看一看不同茶叶泡出来的水的颜色;在《树叶变黄了》一节中,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观察、分析过程,从而了解银杏树叶及其他树叶是怎么慢慢变黄的;在《玩泥巴》一节中,学生因为经历“拣—捻—筛—制作”的过程,所以加深了对陶器制作的了解;在《沙子与黏土》一节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按一按、捻一捻,了解了干沙子和干黏土的不同。
(2) 借助各种工具感知
当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直接用感官感知时,借助工具感知就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如在《借助工具观察》一节中,学生可以用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物体更多的细节,用助听器、听诊器听到耳朵听不见或听不清的声音;在《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一节中,学生可以用手机、相机随时记录下发现的小动物;在《水滴里的生物》一节中,学生可以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未知的世界。
(3) 借助各种场景感知 学习不仅只存在于学校,还可以存在于学生生活的各个场景中。如在公交车上,学生可以观察同时运动的其他汽车,以了解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在超市购物时,学生可以体验小推车的推和拉;在厨房里,学生可以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各种不同的调料;在玩各种玩具时,学生可以体验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用力的大与小,等等。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多多地提醒和鼓励学生去尝试、去用心感知,从而获得对事物更具体、更准确的认知,也为图形语言的表达奠定基础。
二.适度地指导
在画图的过程中往往强调学生的主体行为,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还是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方法,从而养成习惯。
(1) 实物图——重点中把握细节
对于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他们接触的多为实物图,学生往往画得很慢、很细。这时教师就需要向学生强调观察的重点,把握好重点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对细节加以修饰。如在三年级《校园里的植物》一节中,学生可以在整体观察植物生长环境、高矮等的基础上,分别重点观察树皮、树叶的形状,花的形状等特征;在《果实和种子》一节中,学生需要重点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在《根和茎》一节中,学生需要重点观察植根和须根的不同;在《叶和花》一节中,学生需要重点观察一片树叶正面和背面的不同等。
(2) 原理图——理解中去芜存菁 学生在对实物图已经有所掌握的基础上,可以试着开始画一些抽象图,这类图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清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的工作原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在《光的行进》一节中画出光沿直线传播;在《照镜子》一节中画出光的反射示意图;在《研究透镜》一节中画出光的折射示意图;在《简单电路》一节中画出简单电路图,等等。
(3) 实验记录图——快速中做到准确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在实际教学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记录实验的过程或实验的现象。但实验的现象往往是短暂的、多变的。因此,教师这时就要及时提醒学生,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快速准确地记录。如在《沙子与黏土》一节中,慢慢地往沙子和黏土里倒水,学生需要及时地记录水的流速和水的多少;在《盐和糖哪儿去了》一节中,学生需要及时记录盐、红糖、沙子在水中溶解的情况;在《感官总动员》一节中,学生需及时记录蜡烛在点燃前和点燃后的特点;在《热的传递》一节中,学生需记录热在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在《神奇的水》一节中,学生需记录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等等。
三.“放任”地表达 教师的指导很重要,但也不要过细、过碎,不要一步一步牵着学生前行,不然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
(1) 不拘形式,个性画
每位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每个人对问题的思考角度也千差万别,这就导致了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于是在画图时学生也会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不同学生可能会用不同的画图形式来表现他所感知的事物,同一学生在不同时期对于同样的事物,画图方式也会发生改变,学生很多时候画出的图形甚至是教师都没想到的。画不同形式的图体现了不同层次的思维方式,因此,当学生画图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见解时,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鼓励和肯定,让学生认识到画图中思考的过程是关键,画图的结果并不是唯一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画图形式,摆脱格式化的统一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画图方式。
(2) 思维碰撞,畅意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依靠观察学生展示的图形,是无法真正把握学生图形语言掌握程度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画出的图形的形式,更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师生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画图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画图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随时发现问题、指出问题、纠正问题,给学生做出有针对性地指导,还能在师生、生生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的个性思维不断碰撞,摩擦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共享和提升。
学生用图形语言表达出的是一个个形象,表达的是一个个探究认知的过程,体现的是一个由直观认知到抽象再现的思维加工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用图形语言提炼思维的能力,让图形语言在科学课堂中畅游,不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