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
小太监大“汉奸”

小太监大“汉奸”

作者: Ysgd2006 | 来源:发表于2018-10-31 21:38 被阅读109次

    说起太监这一群体,相信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差不多,对其生理结构有一定的好奇心。大清朝灭了之后,就有一帮宫里的小太监或者宫外的“太监预备军”,利用老百姓的好奇心,在路边摆摊赚钱谋生。

    太监古称“阉人”、“宦人”,主要服务皇家后宫。因防备男子勾引宫女、公主,遂将其“阉”,以绝乱。男女作风问题解决了,但是宦官干政的事没少出。比如,围绕皇权,汉朝时期宦官、外戚、士族门阀三股政治力量的博弈,引发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当然,说白了,这些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今天和大家聊的这位小太监,颇有点头脑,虽然没有介入“人民内部矛盾”,但介入了“民族矛盾”,人送外号“汉奸”。怎么回事呢?听我慢慢道来。

    汉朝的北边,是游牧民族匈奴。一般而言,等到秋收之后,这些游牧民族都会不失时机地到中原地带强抢物资。来得快,去得也快,汉朝几任皇帝为此“脑瓜疼”。汉朝初期,军事技术储备不够,战略物资不足(比如战马),对付这样的侵略,只好采用和亲的方式,外送大量的物资。虽然受点委屈,但无论从经济性还是社会影响程度来看,都不失为“最优策略”。

    和亲就是嫁女儿,也要有陪嫁,其中就有太监。汉文帝在位那会,就外嫁一宗室女儿给匈奴的单于稽粥。出嫁,当然不是一个人去了,也得有一大帮子服务人员跟着去,比如宫女、宦官等,等于陪嫁。其中就有这么一个太监,老家是燕国的,大致位于今天的河北北部、天津、辽东一带,姓中名行说。咱们的行说老哥一开始说什么也不愿意跟着去。你想啊,从繁华富庶的长安城到“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短期旅游还可以,长期居住,那肯定不行,而且还远离家人,举目无亲。换谁谁也不乐意。但是,朝廷的态度是强硬的。无奈,只好去了草原。临走时,中行说撂下一句话,原文如下:必我也,为汉患者。这不是说我是汉朝的病号,而是说,将来汉朝肯定以我为患。说得够绝,够明白,够到位。后来发生的史实也充分印证了这句话。可是,当年,谁都没把他的话当真。

    小太监开启“汉奸”模式。我们常把吃里扒外、背叛国家的人称为汉奸,为人所不齿。小太监中行说随公主外嫁匈奴后,凭借高情商、高智商,立即成了单于的人。单于“甚亲幸之”。取得单于的信任后,中行说随即开启“汉奸”模式,开始了复仇计划,或者说开始阻挡民族融合进程。

    头一件事就是鼓动单于建立文化自信。彼时的匈奴,对汉朝文化极为向往,“好汉物”,喜欢穿汉服,吃汉食。中行说认为,匈奴之所以强大,主要在于衣食不同于汉朝。他劝说单于恢复民族服装,不吃汉食,而且给单于的手下开设统计学课程,统计牛羊牲畜人口等资源。可不要小看穿衣和吃饭,这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统计出来的战略资源,足以激发匈奴的民族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

    第二件事有点小,虽然形式大于内容,但足强化匈奴单于的统治地位。那会两国之间通个文书,不像现在这么方便,电子邮件、纸质信件等。过去都写在竹片上,叫“牍”。竹片的长短大小决定了两国地位的高低。中太监来之前,匈奴写给汉朝的竹片要小一轮,短一截。中太监来之后,换了个更大一圈、更长一截的竹片。不仅如此,文书上单于的自称改为“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对外,拉虎皮扯大旗,对内,强化统治的合法性。中太监确实有两把刷子。

    第三件事就是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外加威胁使者。汉朝的使者嘲笑匈奴不懂礼仪,中太监立马怼过去:咱匈奴随没有礼仪,但是上下齐心,君臣团结,不像汉朝,虽然是礼仪之邦,但是动辄互相杀来杀去,以至于“易姓”(特指吕后执政),礼仪只不过嘴上说说而已。不仅如此,作为汉人,中太监反过来威胁汉朝使者:回家把要给匈奴的东西准备准备好,不仅要给,而且要量足质优,否则,等到秋熟之后,骑兵部队就要杀过来。如此赤裸裸的威胁,架势直逼现如今的特朗普同志。

    有了中太监的建议,匈奴确实发展得很快,国力日渐强盛。也难怪,当时汉朝的军事技术、人才储备、后勤保障等都不足,以至于一处行宫被单于的部队放火烧了。所以,我们看,后来汉武帝攻打匈奴欲望之强烈,手段之强硬,也是由原因的。至于这个太监中行说,最后死在了匈奴,彻底成为了“汉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太监大“汉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uuz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