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蕴含着父母的教育模式,在看重孩子成绩的今天,有多少父母真正在乎孩子的语言知识呢?
远房堂弟退伍后在公安系统工作,媳妇是一名高中老师,繁忙的工作让他们家的生活非常平淡。平时在单位吃工作餐,居家吃饭非常简单,早晨包子简单,中午或者晚上米饭方便。大人习惯了这种模式,可是儿子却不喜欢,只要有一天假期,都要到奶奶家去住一天,享受奶奶家的美食,其实也就是家常便饭,可在孩子的眼里却是美味佳肴。
平时大人们习惯性和孩子开玩笑,总是调侃堂弟的孩子:“你们家吃的什么饭?”也许就是一句玩笑话,可是孩子的回答却让大人们有点不可思议:“米饭、米饭、还是大米饭;包子、包子、还是包子……”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有一次应邀到堂弟的母亲家做客,做完最后一道菜,奶奶贴心地给小孙子做他最爱吃地可乐鸡翅,弟媳热心地走进厨房想学习婆婆做鸡翅的方式,却被儿子推搡出来:“去去去,你做出来的鸡翅也是黑暗料理,谁会吃呀……”搞得弟妹不好意思得退了出来。
虽然儿子说的是实情,妈妈做的饭确实不太好吃,可是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这么攻击妈妈,实在有点让妈妈下不了台。如果儿子这样说:“妈妈平时工作忙,还是免了吧!我想吃的时候到奶奶家就好了……”奶奶心里高兴,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孙子的认可,妈妈心里也会觉得儿子懂事。
这让我想起了女儿刚出生那会,我们昵称她为“小太阳”,寓意照亮大家,前途光明。那时候大家都住平房,串门很方便,邻居家两岁多的女儿玲玲几乎每天都抱着自己的玩具,来我家看望“小太阳”,并且和她窃窃私语,看得我们十分开心呢。
女儿稍微大一点,先生就在床上方的天花板上挂上五彩缤纷的气球,头部也放了一职气球,方便女儿转动头部。有一天玲玲又来看望女儿,看到女儿头部的气球,开心不已:“小太阳,这是给姐姐留的气球……”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在孩子的童真世界里,大多数气球挂在天花板上,放在床上的气球就是小妹妹留给她的,那是因为玲玲每次都把自己喜欢的玩具,给“小太阳”看。
如果当时玲玲说她想要这只气球,我可能会解释说:“这是给小妹妹练习转动头部的。”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玲玲用最童真的理念“小太阳专门留给姐姐的”,我只好寻水推舟把气球送给玲玲,并且维护她幼小的心灵:“就是妹妹给你留的”,孩子童真的世界不能人为地添加大人的认知。
随着时间的退役,我家女儿开始添加辅食,其中一项就是香蕉泥。有一次我正给女儿刮香蕉泥,玲玲又抱着玩具小兔子来玩了,我就随口问她:“你吃不吃香蕉?”玲玲的回答让我无可挑剔:“我妈妈说不能要别人家的东西吃,阿姨给的才能接受……”刚刚三岁的玲玲语言功能超出我的想象——不能给阿姨要,阿姨要是给我,我才能接受!
由此,我有深深的感悟:让孩子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多么重要,让他们明辨事理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