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爱梵高》在年末席卷影院,正式加入梵高传记豪华套餐——二十余部电影,近80部纪录片。然而这个庞大的梵高宇宙的很大部分有同一个起源——梵高其人的书信。
《至爱梵高》就是建立在对梵高生前的800封书信的研究上,甚至影片本身就是被梵高写给西奥的书信所串联。那么在走进影院之前,或者看完电影之后,不妨翻开这本书,回到一切故事的原点来看看。
梵高的传记文学有很多,比如埃文斯通的同人传记小说《渴望生活》(余光中译版名《梵谷传》),但是《梵高书信集》无疑是目前最能真实揭露梵高其人精神世界的文献。
■
《梵高书信集》收录了从1872年到1890年梵高去世所有被保存下来的902封信件,其中819封是写给弟弟西奥的,还有83封是朋友或家人写给梵高的。
这些信始于他的18岁,当时的梵高正为人生抉择迷茫;结束在画家死后,西奥在他衣兜里找到的最后一封书信。它们是梵高一生的编年史,见证了他尝试当一名艺术商人,随后是传教士均遭遇失败,最后在西奥建议下成为画家的全过程。
三个了不起的人为这些书信的诞生以及保存做了贡献。
首先是文森特.梵.高,写下这些文字的人;
然后是收到了大部分信件的西奥,画家的弟弟;
还有保存了书信,并于1917年整理成三册出版的,西奥的遗孀。
1958年英文译本问世,并加了注和大量插画,由Thames&Hudson出版,超越了当时市面上所有其他书信集,成为19世纪60年代的艺术界现象级事件。
梵高的绘画生涯短暂——从始至终只有十年。
在这段时间里,这个天赋异禀的业余画手变成了历史上最具风格的画家中的一员。但他的画技从不是与生俱来——在他创作的每一个阶段里,他的作品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倾注了心血的。
只因为在生命的最后疯狂几年里,他开始自虐,最终自杀,梵高才被看作是天赋异禀的疯人。但你必须清楚,他的精神疾病完全没有对创作有积极影响,更像是使他无法作画。
而这些书信就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人:诚然有工作狂的一面,还偏执,笨拙,但同时也是有修养的,体贴的,甚至——他还熟练掌握三种语言。
■
在巴黎待过的两年中,梵高进入当地精致的艺术家圈子,他在信中大量提及到巴黎当时的艺术家。他反复写到德拉克鲁瓦,米莱和伦勃朗,也写到了自己对于当时的同辈们,比如安东.莫夫,保罗.高更的钦佩。
保罗.高更
在1958这一版的书信集里收录了信里出现的所有艺术作品,共缩印了29页。读这一部分可以窥测梵高对艺术的喜好—比如德加,被提及一次,但英国插画家乔治.杜.莫里耶被提到了10次。
令更人惊讶的是梵高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书信里引用的句子随处可见,且大部分是冷门,从圣经典故到培根的认识论:“艺术,就是自然与人”。在读过英文写成的狄更斯后,他推荐他的兄弟看《艰难时世》。
莎士比亚,乔治.艾略特,比切斯托夫人,雨果,埃斯库罗斯,梵高也全看过,并且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我开始研究莎士比亚很久了,它们像是伦勃朗一样美好。莎士比亚之于狄更斯或雨果,就像雷斯达尔之于杜比尼,或者伦勃朗之于米莱。
■
正是由于他的阅读,梵高得以用语言形容他自己的创作。即使有的时候他过于着急表达自己所想,言语有些笨拙。
梵高的笨拙表达也是他的一个写作风格。大部分人的书信都想要使收信人开心,但是梵高不是这样。他把收信人放在全世界离自己最近的位置。他和西奥分享想法和困难,解释画作,商讨生意和家庭事务,争吵,要钱。
他表现为一个难以相处,敏感的人,不会让对话缓和,即使在悲伤时也棱角分明。正因为如此,梵高书信把读者带到一个传记作者永远无法达到的境界。顺序读下来,能感知到一天天里他在想些什么,他在看些什么,他在读些什么,他的心情又是如何。我们离他那么近,就像是看进了这个人的思想里。
梵高之所以经常写信,一个原因是他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他总是剑拔弩张,一言不合就要争吵,于是人们和他保持距离。结果就是,信里一遍又一遍地提及,自己是一个极其孤独的人。
在1887年的信里,他告诉西奥,他在生活里缺少爱,是因为自己对于艺术的全情投入。书信是他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方式。写信是安全的——能够整理思路,控制情绪。写信是梵高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替代品,因为其对于面对面交流的无力。
这使得梵高的文字具有区别于一般书信的活力。
在这里头没有掺假。他用最普通最日常的话写作,像是他不加雕饰的画。
参考资料:
- The Letters of Vincent van Gogh: review,
- 梵高博物馆 vangoghmuseum.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