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纷纭,包含争议,有人将清朝这段统治时期视作耻辱,甚至认为它的统治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后退,而且被列强侵入瓜分的黑暗时刻也发生在它的统治时期内,个中责任,无法推卸,不过也有人认为在它统治前期,社会是有好转的,后期锁国和腐败才导致这个结局,那么,要是当时吴三桂没有将清军放入关,历史是否会改变,满清还能统一全国吗?
先看吴三桂这个关键人物,在他出生时,大明朝已经有了衰败的迹象,他的家庭是武将世家,注定会与打仗有难解的缘分,他从小天分又好,骑射弓马等都十分擅长,曾中武举,在军中仕途也算顺利,任都督指挥,当李自成攻入城内时,他正率领着一股精锐力量赶往北京。
这支军队受到了两方青睐,一方是刚入驻城内的李自成,为了拉拢,李自成抢在前面招降,还给军队送去了4万两白银犒劳,用以表达诚意;一方是关外的清军,而他们选择的拉拢方式则是狠辣的计策,相信一开始,吴三桂对起义军会有更多好感,但他在途中却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儿。
首先是他了解到这批农民军在城内的所作所为,为了聚拢钱财,在城内对大户人家大肆搜刮,而在多尔衮的离间计下,农民军还把吴襄,也就是吴三桂的父亲给关起来鞭打,当吴三桂得知此事时,自然恼恨不已,此前的好感也全数抹零,父亲还给他寄了求救的信件,这都让他觉得这次招降可能只是一场骗局。
随后,又发生了陈圆圆的事,更是让他心生不快,虽然流传广的说法是他为了心爱美人才做出如此选择,但其实这只是次要的原因,他带领军队多年,对局势分析很有眼光,他看出这支农民军的狭隘之处,不认为能成大事,在利益和未来的衡量上,再加上父亲和爱妾的遭遇,他最终决定选择关外势力。
双方联合下,李自成的军队失败而归,这支关外的新势力成了赢家,顺利踏入关内,开始了属于他们的统治时代,从这段历史中看出,他们的入关与吴三桂的支持有重要关系,那么如果当初吴三桂没有支持他们,不把他们放进来,他们还能跨过山海关,进入关内,将天下尽数揽到自己囊下吗?
第一:虽然崇祯帝已自尽身亡,农民军成功入驻京城,但他们的影响力仍然受限,并未到统一全国的地步,在南方,势力仍然属于明朝,农民军的活动只在山海关以南,长江以北的中部地区,北方有清军虎视眈眈,南方有明朝势力一心反扑,农民军没有稳固的后方力量,局势也并非极其乐观。
李自成本人的政治才能也有限,尽管他率领起义军攻入城内,在他手中结束了明朝统治,但后续如何建立新统治,他却似乎有点不知所措,不建立属于自己的统治核心,也没有去任命朝廷中的文武大臣,这样的眼光难以撑起一个开国皇帝的实力,就算吴三桂没有支持清军,他的统治也难以长久。
纵观历史,能用武力成功建立新朝代,军队实力绝对强悍,而纪律也是军队是否强悍的标准之一,再看这支起义军,他们能攻入城内,说明具备一定实力,但他们的纪律却没有达到可成为一国之军的标准,在城内,他们搜刮钱财,对大户和官员家中进行洗劫,激起矛盾,不利于此后的统治。
第二:反观满清这边,与此前统治不同,他们各方面经过改革,实力已非常强劲。政治上,他们参考了明朝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属于他们的朝廷官僚制度,一个完善的制度,带来的力量和好处显而易见,而且他们会主动任用中原人士,鼓励民众说汉语,采用中原有关田地的制度,成功使他们脱离原有局限。
军事上,马上的功夫本就是他们的强项,满清民风彪悍,善骑射,军队带有属于游牧民族特有的优势,当兵参战的人数多,纪律强,战斗力高,通过八旗制度建立的军队,主要是满清的子弟,随后,他们又开始对中原子弟进行招募,有利于作战实力的增强,此外,他们还向北扩张了统治领域,实力已不容小觑。
在经济上,他们也根据实情进行一定改革,虽然他们原适应游牧方式,但仍然看到农业的重要性,重视它的发展,采取合理改革,他们选择用中原官员来管理中原百姓,采用原有合适的模式,而对农业的重视,使粮食到了自给自足的地步,百姓有了吃的,经济安稳,他们的统治也才更加顺利。
第三:吴三桂是一个有野心,有眼光,不怕争议的人,当他看出农民军弱势后,顶着被天下中原人士唾骂的压力,选择了满清,他想得到的权势都得到了。假如当时因为种种原因,他没有选支持清军,他可能也不会选择农民军,父亲的死,已经让他和农民军之间有了嫌隙,甚至有了怨恨,爱妾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何况他很清楚这支农民军无法成大事,因此,他就算不支持清军,可能也会选择与农民军割据对峙,拉开战线,如果双方开战,在关内对阵厮杀,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两败俱伤,而得利的仍然是关外清军,他们在关外的这些年,一边积蓄实力,一边伺机扩张,并且在内部进行各方改革,在此前已有多次“入关”行为。
正是因为这三点,所以哪怕当初没有吴三桂的投诚放行,李自成在城内入驻的局面也维持不了多久,而势力已然强劲的清军,也不会放弃任何可以入关的机会,甚至会自己创造机会,对他们来说,入关已经势在必行,只是时间上和最终路线上的关系,因此,吴三桂是他们当时入关的重要因素,却也并不是根本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