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关于交集点的知识,越发的明白为什么教学中要抓住“交集点”,为什么要设置核心问题,大问题。
这么多年来,教改一直在尝试改革,语文教学从之前传统的老师讲到后来的学生问,可是有一个东西亘古不变,那就是课堂问题的设置。
课堂上应该设置什么问题,设置哪些问题,设置多少问题?这一切都跟我们的学情,教材,老师的个人见解有关。
然而一个真正的高效的课堂,问题的设置不在乎多,而在于精!
要围绕孩子们的矛盾点与“交集点”来展开。
正如书中所举的例子一样,如果老师们能抓住“如果你是一只天鹅蛋,哪怕生在养鸭场里也没关系”这句关键的话,来处理文本与学生认知之间的矛盾,那么必能将这节课引向一个高潮。
因为有不少孩子们就觉得,既然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天鹅,那他不用做任何努力,静等花开就是了!反正龙生龙凤生凤。
殊不知,这正是童话的妙处,这里的天鹅蛋,并不是实指天鹅蛋,而是象征一个高贵的心!一颗勇敢的、不甘平庸的、追求美好的、谦卑的心。
丑小鸭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可贵的品质,才能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摆脱平庸,走向高贵!
此处的交集点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昨天讲授鲁迅的经典作品《社戏》,长长的一篇文章,多达四十个自然段。面对着这样的文章,孩子们就像文中的小伙子们看戏一样,倍感无聊与乏味。
课堂上,我向孩子们提出来这样一个问题:那夜的戏真的好看吗?如果真的好看的话,那帮孩子们还会在戏台子下面差点睡着了吗?可是如果说不好看的话,作者在文章最后,为什么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究竟是什么原因社戏让大家又困又爱呢?这个矛盾的问题激起了孩子们的求知欲!他们从书中翻找答案:
第一,因为那场戏是在姥姥家看的,跟小伙伴们在一起很放松。
第二,因为那场戏来之不易,经历了三次波折方才成行。
第三,那天晚上看戏回来的时候还吃了罗汉豆。
……
总之,这个问题似乎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于是我又紧紧抓住孩子们提到的罗汉豆展开追问:
“他们那天晚上吃到的罗汉豆真的就比第二天六一公公送给他们的罗汉豆好吃吗?为什么作者会觉得再也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了?”
孩子们继续发散思维:
第一,是因为看戏归来大家都饿了,饿了就觉得吃什么都好吃了。
第二,是因为那天晚上偷豆的过程很有意思,阿发居然连自己家的罗汉豆都不放过。
第三,是因为跟小伙伴们一起边玩边吃,所以觉得特别好吃。
……
在经过这样一个“交集点”的处理之后,孩子们对这样一篇长长的文章渐渐地感兴趣了,也愿意沉下心来细细地读一读“月夜归航”的片段了。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孩子们还发现了这篇文章多种表达方式互相交织的秘密。
也许这就是抓好核心问题的妙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