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一个朋友打电话过来倾诉。我的朋友是那种非常随和的人,他平日闲暇之余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读书了。他偶然听到有人私下不知道是调侃还是嘲讽他道:你瞧他那样,平时看他读那么多书,大学过了快三年他还不是那个老样子,没什么大的改观。
朋友说那一刻他突然觉得像被打了一记耳光一样,他问我:阿城,你觉得我这几年还是老样子吗?
我还记得他高中时候,喜欢玩儿,喜欢打篮球,喜欢睡懒觉但是唯独不喜欢读书和学习。直到高二的一节语文课,天晓得他什么时候把那节课的觉预支了——他那节课听得异常认真,下课后他跟我说:阿城,我想睡没睡着,就想先听听老师要讲什么,不过我越听越觉得老师讲的真好,一篇古文能把历史事件,地理位置和相关的人物全都串联起来,真的以前都没发现呢!
自那以后他每节语文课都特别努力地听老师讲,慢慢的他跟我说他想像语文老师那样引经据典犹如砍瓜切菜般信手拈来。后来我见证了他把案头的玄幻小说换成了国外的大师之作。他看起来完全不一样了,课堂上即使不听课也不会捣乱,只是开始躲着不让老师发现他在读那些书。
我们毕业后他对我说他高中最意外的收获就是喜欢上了读书,他说他会一直保持下去,他也一直在这么做。
我在电话这头回答他:你变了很多。你看起来比以前更自信,也比以前更有想法,我这些年能明显地感觉到你的这些变化,我敢肯定是你读的书塑造了现在的你的80%以上。
挂完电话我也开始思考最近甚嚣尘上的一个话题——“读书无用论”。
我觉得读书带给一个人的收获不能简单地用功利的尺子去衡量,如果为了带动自身经济增长,短期内,我更建议炒股。关于读书能带给人什么,我觉得读书不能让你立马腰缠万贯,却能把你变成一个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的人,你读的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价值观,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书读的越多,人的心智也会跟着变成熟。
我一直很享受读书,并把它作为一种习惯保持下来,身边的朋友也会问我:你最近在读什么书呀?看你读完书写的书评总觉得那部书很棒,我也想看看。
这大概就是读书带给我最大的成就感吧,有人认可,自己也很享受,这就足够了。
再回到我的朋友,他从大一开始就坚持一周至少读一本书,现在为止他读的书或许都比那些戏谑他的人一辈子读的都要多。我告诉他:正因为你读的书比他们多,所以你才不会像他们评价你那样去评价其他人。
功利和浮躁是现代社会的两个弊病也是通病。人们评价一件事似乎都看不长久,反而过于关注这件事在短期内能创造多大的价值效应。比如读书。这才使得很多人持有“读书无用”这一观点。
他们眼中似乎只有创造出能流通的价值——钱的东西才称为“有用”,而不能创造出钱的东西称之为“无用”——比如他们认为的读书。于是读书就被他们打入了黑名单——有投入却没有回报,或者说是他们眼中的价值回报,所以他们开始大肆向周围的人宣扬“读书无用”。
这未免太过世俗、功利。
读书所给人的价值并不是流通的货币,而是个人内涵的升华和认知境界的提高,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话不假,我身边经常读书的人们给人的感觉明显不一样,他们身上明显有一种高贵的气质,这种气质与金钱、社会低位没有任何关系,或者说可以清晰的辨认出来。他们身上流露出的自信,待人接物的态度,谦谦君子般的风度总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敬佩。
我必须得承认读书使得我变了很多,我青春期的时候很偏激、固执,但是读了《德川家康》后我慢慢学会了做事看大局,不能让个人的情绪影响到所做的决定;遇到棘手的问题要多听听身边的人的意见,不可固执己见。更重要的我明白了在敌人锋芒正盛的时候,沉默永远是最好的防御,隐忍是最有效的生存法则。
读书应该从享受读书的过程出发,而不是以功利的心态来开启这段旅程。
可是读书对一些人来说,真的是无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