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来,道口烧鸡承载着古运河文化、老字号遗产文化和中原饮食文化厚重的历史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发展、壮大、走向辉煌。
据史志记载,古代黄河流经滑县境内,道口就是河堤岸上的一个渡口。公元605年,隋炀帝兴修水利,开挖了大运河(永济渠),上通百泉、下达天津。明清时期,道口镇仅沿河码头就有十余处,四季船桅如林、蓬帆蔽日,素有“小天津”之美誉。1905年,英国福通公司修筑的道清铁路建成通车。自此,道口镇真正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旱码头,商贾云集、人烟辐辏、商业繁荣。
千年运河孕育了中州名镇----道口古镇,千年运河孕育了中华名馐----道口烧鸡。
被誉为“天下第一鸡”的道口烧鸡,距今已有三百五十余年的悠久历史。《滑县志》载:“道口烧鸡始于清顺治十八年。在创制初期,由于工艺简单,一直没有形成特色”。乾隆五十二年,张炳接手烧鸡店铺,为拓展生意,扩大销售,他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但收效甚微,以致生意清淡,生活不济。
他日,张炳在街上散心,恰遇一位曾在清宫衘膳房做厨师的老友刘义,张炳即邀好友致店内置酒叙旧。闲谈中,刘义得知张炳困境后甚是同情,衡量再三,决定将自己在御膳房做鸡的秘方传给张炳:“只要做出上品烧鸡,何愁无有销路!送你十字切记,‘要想烧鸡香,八料加老汤’”。并将八味药料的名称及用法、用量详尽地告诉了张炳。张炳如获至宝,遂按秘方如法炮制,烧鸡果然风味独具。此后,他不断苦心经营、钻研探索,特别是在造型方面,将白条鸡撑成两头皆尖的元宝形状,别致美观,寓意“富贵吉祥”。张炳因做出的烧鸡异香浓郁、色泽艳丽、造型别致而名声大振,生意日渐兴隆。为报授技之恩,张炳遂取“义友兴张”之意,将铺号定名为“义兴张”。“义兴张”烧鸡制作秘诀作为传家绝技便在张府代代相传,至今三百余载。
台湾1984年《自立晚报》载,乾隆黄帝南巡,途经道口,忽闻异香而神醒。问及左右,县令以烧鸡呈献。帝食后甚喜,赞曰:“色、型、味三绝,为天下佳馔。”
抗战时期,日寇进犯豫北,道口成了沦陷区,烧鸡铺的生意无法延续下去,张氏后人带着家人外出避祸,临走时,把家传的烧鸡百年老汤用花瓷坛装好封严,外面包上油纸,在深深的地窖里埋藏起来。抗日战争结束后,张氏子第才返回道口,重操旧业。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公私合营,张氏掌门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慨然公开了相传数代的烧鸡制作秘方和绝技,打破了一百多年来“传媳不传女”的族规。自此,“义兴张”烧鸡制作技艺成为世人的共同财富。
1956年,道口“义兴张”烧鸡在全国土特产食品展览会上受到好评,位居全国“十大名鸡”之首。并于同年国庆节进入国宴。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为了让道口烧鸡“飞”得更高更远,张府后人秉承祖技,并不断创新,除了严格选用健康优质活鸡外,还在烧鸡包装上加大投资,开发研制出了可使烧鸡三个月保鲜,六个月不变质的“铝铂真空包装”新工艺,挣脱了走出难、走远难的束缚,产量、质量有了飞速发展,实现了张氏家族几代人的梦想。
如今,当年张炳的烧鸡制作技艺经过历代相传,始终保持独特的风味,其色、香、味、型被誉为''四绝''。热烧鸡一抖骨肉分离,热食凉品异香芬芳。
“久闻烧鸡香,美誉滑州城。色香味型绝,技艺照三星。食者延年寿,馈友情更浓。珍馐润古意,举杯款宾朋。”
悠悠三百余载,经过张氏家族八代人的不断传承和发展,“义兴张”道口烧鸡繁荣了当地民俗文化。当地民谣、谚语以及民间故事中,都有它的身影,民间祭火神活动贡品中必有烧鸡。“无鸡不成宴,无鱼不成席”、“有鸡有鱼,方成宴席”、“走亲访友,烧鸡必有”……
“义兴张”道口烧鸡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及精湛的传统技艺,成为中州大地驰名品牌和名优地方特产。2011年,“义兴张”道口烧鸡传统手工技艺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社会艺术学科课题项目”、荣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一一中华老字号传统手工技艺”重点研究成果之一。
千年运河与道口烧鸡(原创)千年运河与道口烧鸡(原创)
千年运河与道口烧鸡(原创)
千年运河与道口烧鸡(原创)
千年运河与道口烧鸡(原创)
千年运河与道口烧鸡(原创)
千年运河与道口烧鸡(原创)
千年运河与道口烧鸡(原创)
千年运河与道口烧鸡(原创)
千年运河与道口烧鸡(原创) 千年运河与道口烧鸡(原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