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认真地思考思考了。
思考什么?什么是思考?本身也是思考的范畴。
4月24号,是游学的第三站——泰山。泰山脚下,我们一行18人,一起抬头仰望着这座整个胶东半岛最高的山。
泰山为什么叫“泰”山,来泰山的路上,导游说,泰山,意即“国泰民安”,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顾名思义都想的出来的答案。
然而,果真如此吗?
我们的游学团队最初本来一行20人,因为少了一对母女,变成18人。13岁的花季少女,也是正值叛逆期的热血少年。
前两天在寻找和探究文化先师——孔子留下痕迹的“三孔”(孔府、孔庙和孔林)的时候,此女的表现真的是让人大跌眼镜。
全程对其母“直呼其名”,全程“对着干”的那种劲,反正就是别人家的熊孩子,你都想抽她的那种。她母亲,全程三种表现,沉默——顺从——哭。
原本她母亲是想藉由这次游学,这样一个环境和一群人,能助她一臂之力,费劲口舌,说服这个孩子跟她一起参与这样一个对于她来说是“救命稻草”的一个东西。
然而,最好的教育原本就是“以身作则”,孩子“熊”,不是孩子的问题,实则是父母的问题。
02
我们真的需要认真地思考思考了。
我们到底需要思考什么?怎么思考?
思考一下,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方式?
至少,我想这位母亲对于以上的问题没有答案。甚至,没有概念。因为在她带着女儿退团之后,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或者说是从此消失不见,总之再没在群里发声过。
站在泰山的脚下,不禁想到,也许这就是普通老百姓最大的弱点和劣根,受挫后就不说话了,遇到问题就销声匿迹了。
发生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逃避问题、抵触的心理,慢慢就离正能量的团体越来越远,慢慢就被边缘化,不仅被此团体边缘化,甚至变成社会的边缘人。
我永远记得这一句。来到泰山只有一个目的——“向前”。这不就是生活吗?解决完一个问题,又有下一个问题,而我们要做的,能做的,就是在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之后,一直向前。
03
在浩瀚五千年的中国文化长河中,自古以来就不乏游学文化;因为,游学是为中国庞大的文化体系,打开的一扇窗。
什么是游学?
游学是中华文明最为传统的一种思想教育方式;它既不单纯是旅游,又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学习与体验的完美结合,是同时“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所有人的人生都要靠自己走出来。人生的路,没有滑板,没有捷径,不管你走或不走,想不想走,怎么走,我们都在路上。
关键是我们是否知道走到哪里,这个结果是否有意义?有什么意义?
有些人明白,有些人不明白,还有一些人揣着明白装糊涂,也有一些人不懂装懂。
而能力者,是“身体”与“灵魂”都在路上。最终到达的时候,它的价值和意义便是永恒的。
而游学便是“身体”与“灵魂”都在路上的一种教育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