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糌粑

作者: 丰县的雪 | 来源:发表于2023-12-30 23:42 被阅读0次

文:蒋雪花

高原糌粑,是高原人民的一道美食,光听名字就令人无比好奇。

在平原上长大的我,对高原早就有着深深地向往之情。它独特的自然风光,充满了无限神韵的色彩;它清凉的气息里,裹挟着醉人的泥土芳香;它各色各样的美食里,渗透着劳动人民滚热的汗水,凝结着无穷的智慧;它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里,闪耀着历史的光辉,传承着世代人的文明。

糌粑,是高原人民特喜爱的一种高热量食物,它具有抗寒、抗饿之功效。它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促进胃肠道消化,改善胃肠道功能。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补充人体所缺的钾、磷,及矿物质。

做糌粑的主要原料是:青稞炒面、奶茶、酥油、曲拉、白糖。

说到糌粑,当然要说说糌粑的来历,经上百度查阅,有这样一个传说:

公元7世纪,藏王经常带兵打仗。但雪山连绵,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军队给养十分困难。为此,藏王日夜忧虑。一天晚上,在天的格萨尔王给藏王投了一梦:何不将青稞炒熟磨成粉,既便于携带又易于贮藏。藏王醒来,恍然大悟,立即命令部下烧锅炒麦,磨粉,筹集军粮。青稞炒面缕缕飘香,其加工方法很快传遍了雪山草地。

各种吃法层出不穷,因高原上盛产牦牛奶,人民们争相做出奶味醇香的食团——糌粑。

从此,藏族人民的餐桌上就增添了此道美食。它是藏族人民的早餐首选,也是酒宴晚餐中的一道甜点,有时它也是亲邻之间的馈赠礼物。至纯、至臻、至美、莫过去它!

2018年春,我来到了青海同仁这片高原之上,从此在这里“安家落户”。由刚一开始时的满眼陌生,到熟悉。由刚一开始时的各种不习惯,到习惯。所谓的异域他乡,随着时间的拉长,这里成为了我的故乡。

滚滚向东流的黄河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高原子女。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踩着脚下的黄土地,挥起胳膊,抡起锄头,种下希望的种子,收获丰厚的粮食,过着幸福的生活。青稞和土豆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民以食为天,人,不可一日无食,食物它赋予人力量,有力量才有精气神。坦白了说,人,唯有这样才能好好地生存。

每一种食物里都萃取着天地之精华,储蓄着人类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在时间的长河里,世代人民对这些食物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演变。

在我没来到青海之前,对青稞的认识很浅显,当我走进这片神圣的土地之后,对青稞情有独钟。之所以这样,不排除它和我家乡丰县的大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青稞的模样和我丰县老家的大麦极其相像。每一年秋种的时候,我那勤劳善良的父母总要在小麦地的一旁耩上些大麦。种大麦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喝上那几碗炒面糊。而青海这边做糌粑的主原料是青稞炒面粉,与我丰县老家的炒大麦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前几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们一行人进了一家藏餐馆,酒酣之时,一位身材纤细,皮肤黝黑,满身穿戴藏族挂饰的女孩,落落大方地端上来一盘团子形状的食物,她彬彬有礼地说:“各位客人,这是店老板特意吩咐我们制作的糌粑,请你们慢用!”我们充满好奇地,异口同声地说:“好的,好的,多谢!”

直径大约在30公分的藏族印花瓷盘里,整齐地排列着十几个似乒乓球大小的浅灰色圆球,就着黄色的灯光,神韵色彩浓重。

“快尝尝,快尝尝……”满满一盘糌粑,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各入其主。捏在手里,油头光面的,软硬适中,奶香醇厚,我翻来覆去地看,老是舍不得下口。我左右两边的亲人,吃得津津有味,忘乎所以。我的口水泛滥,忍不住轻轻地咬上一口。绵软、细腻、香甜,好一个高原糌粑!

我们同桌的藏族大男孩,喜眯眯地问我们咋样?吃得习惯吗?我们不约而同地点点头。他郑重其事地说:“我父亲喜欢吃这玩意,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做糌粑,饱食糌粑后,就穿上藏袍,赶着牦牛群上山放牧,一走就是大半天,回来时,还不怎么饿……”

从此,我对糌粑的喜爱与日俱增,便对它铺开了探索。

1.青稞炒面

每年农历的二月,冰雪消融,小草返青。种植青稞的季节到来,农民们一心扑在田间。机器轰鸣,犁铧翻土,施肥播种,呵护秧苗。

农历的八月底,九月初时,秋高气爽,庄稼成熟,收割正忙,颗粒归仓,喜获丰收。

一口大铁锅,支在院中,或者木屋中。点燃柴火,锅中加入细沙,不停地翻炒,待砂子微微泛热之时,倒入择选好的优质青稞。烟气升腾,锅底的柴火霹雳啪啦作响,烧锅之人小脸通红。掌锅之人全神贯注,直盯着锅里的砂子和青稞,一会儿把左手插进裤兜,一会儿把手拿出来,按压在锅台上,右手里始终握着那把长木柄的铁铲子。一会儿贴着锅底铲一下,又一下。锅中出现小波浪纹时,赶紧喊住烧火人,小火了,小火了……在这时,会弃木柴,置之一旁。而选择牛粪干饼进行烧火。牛粪火苗儿,它匀溜,像有些人一样,做事不急不躁,不疾不徐。炒出来的青稞黄溜溜的,酥脆脆的,喷香喷香的……

待锅中青稞出现小麻点时,要做好出锅的准备。动作要快,哪怕迟一秒,这青稞就没有那么醇香,颜色更是略逊一筹。等待它们的是铁筛子,青稞连同砂子一股脑儿地铲进去,两个人你往这边拉,他往那边拽。动作要快,力度要适中。砂子漏下去,青稞留下来。黄灿灿的,白花花的,丝丝甜甜的,油润润的,热乎乎的,让人禁不住抓一把,填进嘴里,细细咀嚼。

熟青稞出炉,下一步让其“登磨”。选择用古老的小石磨,进行磨粉。左手用一小勺,挖一勺倒进磨眼里,再挖一勺倒进磨眼里,右手紧握磨柱子,使劲地转动,咕咕噜噜,腾腾隆隆地,磨的周围有粉状物出现,这就是所谓的青稞炒面。如果想吃细腻一点的,可以多磨几遍。地道,原始的青稞炒面是不脱皮的,并且是纯手工完成的。这样制作出来的青稞炒面,绵软,松散,醇香。用藏族朋友的一句话来说:味道发麻。

2.奶茶

辽阔、空旷的大草原上,牧区的藏族人民,尽情奔放地唱着大草原之歌,嘹亮高亢的歌声回荡在牦牛群和草层间。张开双臂就能飞翔,伸手就能摘到云朵,这一刻的狂放不羁,自由洒脱,没有哪个人不热爱、不向往。

牦牛在恣意地吃它的草,甩它的尾巴,你在一旁漫无目的地来回走动,或者躺卧在葱翠柔软的青草上小睡,要么去水渠边,痛快地洗把脸,看着清澈见底,缓缓流淌的雪山之水,禁不住捧起喝上几口,啊,清凉,甘甜,解渴。

此情此景下,真想来上一碗香甜的牦牛奶,唯有这一碗牦牛奶,最解草原风情。看吧,有人在挤奶了,那壮硕的大牦牛,此时此刻温顺的如一只小绵羊。吃下去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凝脂白玉般的牛奶。这牛儿让人忍不住心疼。

热情好客的藏族人民,会麻利而又大方地舀上几瓢纯白的鲜牛奶倒进一个大铝壶中,抓上一把茶叶,扔进去。用牦牛粪饼小火熬煮一个多小时,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奶茶便做好了。喜欢吃甜的人,可以酌量加些白糖。那层浮在上层的黄油,小口慢吸,像一条小溪一样,缓缓流入舌尖,喉咙。奶香和茶香的混合,是太阳与雨露的糅合,是草地与茶山的相约,是火儿与水儿的碰撞。

3.酥油

酥油是从牦牛奶中提炼出来的脂肪,黄的放光,黄的热烈。酥油,是做糌粑时的必需之品,它是糌粑的灵魂所在。

草原上的牧民,把挤出的新鲜牦牛奶,倒入一个圆桶状的加厚木桶中,用一个木棒槌来回地,反复地,不厌其烦地捣治。慢慢地,渐渐地酥油就成块成块的出现了。这是经过几个小时,几百次到数千次的捣治后,所获得的成果。之后,把不太成型的酥油用双手捞出,放在盆中挤去多余的奶水,随后放入冷水中浸泡,接着进行挤压,拍打,使其更加成型,圆润,光滑。

酥油的用途极其广泛,可以做成酥油茶、酥油灯、还可以入药。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钙离子……适宜食用它的人,能强化骨骼,提高免疫力。益处多多,不胜枚举。感谢上天的赐予,感谢上天的恩惠。

4.曲拉

曲拉是提炼酥油后,剩下的奶渣子。经过熬制,过滤,挤压,晒干,就成为了市面上我们见到的乳黄色的颗粒状食品。可以用来泡茶,做甜点,更是可以把它磨碎放入青稞炒面中,用来做糌粑。

每一种食物的诞生,都有它的渊源与意义。必定会在一定的地方,发挥它的作用,体现它的价值。

5.白砂糖

白砂糖,这晶状体的小东东,任谁都不陌生。它是从甘蔗或甜菜疙瘩中挤压出的水,经过熬制,冷却,分离而成。有补充人体能量,缓解疲劳之功效,但要因人而异,按量食用。

白砂糖主要用在各种甜点中,似乎那些如花儿一样的甜食中都加入了白砂糖。嗜甜一族们,唯糖才欢。糌粑中,有白糖的“献身”,才更纯甜,才更让每一个吃过它的人恋恋不忘!

做糌粑的原材已就绪,那下一步俺也学着藏族朋友的样子做几个糌粑,让你们看看,哈哈、哈哈……

奶茶放在炭炉上熬起,在壶盖噗噗顶起,烟气缭绕中 ,凑着这个时间准备起两只干净的饭碗,一只碗中放入适量的青稞炒面和白糖,在另外一只碗里倒入研碎的曲拉,挖上一块酥油。当然这些没有绝对的量,根据自己的喜好而来。一个多小时的时光过去了,铝壶中的奶茶在急火一阵,慢火一阵中逐渐趋于熟透,纯化。凑准时机,提起水壶,迅速把奶茶浇入酥油、曲拉上面。快速搅匀,嗯,奶味醇香,浓厚。我把这个调和好的水水,叫作“奶茶一族”。此刻,我感觉好像天雪之山上,正有一头健硕的大牦牛向我奋蹄而来。为了做出热乎的糌粑,一秒都不耽搁地把“奶茶一族”缓缓倒进炒面粉中,切记,绝不可倒入的太多。感觉能把碗中的炒面粉滋润一遍后,即可。放入的水太少,不能使炒面成型,放入的水太多,那就成了炒面糊糊了。这一步,犹如和面一样。还好,我从小就熟练掌握了和面的技巧。

先用筷子拌匀,紧接着下手揉搓,让“奶茶一族”与炒面充分融合,使其慢慢地成块,成团。注意手法,碗放在桌子上时,左手按住碗沿,右手轻轻地翻,捏,待水分与炒面充分融合后,放下碗,抓一小把“面坨”,用双手抟,直至抟的溜圆,光滑,紧实为止。要么就是把碗端起,左手紧扣碗沿,右手不停地翻、捏、抟。当然,做法上大同小异。

在缓缓流淌的时间中,一双经历过生活磨砺的手,两把松散的炒面,一只百揉不烂的饭碗,缔造了四五个乒乓球般大小的圆球儿。黄红色的,光头镜面的。这就是所谓的糌粑。哈哈,嘿嘿,这可是自己的杰作啊 !赶紧拿起一个,咬一小口,慢慢咀嚼着,品味着,嘿呀,奶香味、草香味、茶香味……还有藏族朋友的热情、真诚、善良、勤劳都聚集在了这个糌粑里。

糌粑的色彩有时会有一定的差别,这与炒青稞时的火候有关,炒的轻,颜色就发黄发白,或者黄中带红,炒的重,就是浅灰色的,要么就是浅黑色的。但口感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如今,生活在电力时代的高原朋友们,也讲求效率。直接到炒面店,去购买机器磨制的炒面。想吃时,就挖上几勺做做。饱食后,摩挲着自己圆悠悠的肚子,一抹嘴,没吃出个所以然。只顾饿时,有粮充饥就行。这样一来是少了许多繁文缛节。但我认为,做正宗地道的糌粑,还最好是按老祖先的那个制作流程为好。

有生活情调的人,会把炒面团,用模具压制成瑰丽的花朵,或者是惟妙惟肖的呆萌小动物。不仅有看相,更增加了你的食欲。与其说: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不如说成是:生活诸多不如意,我把日子过成糌粑花。

亲爱的朋友,您到高原来吗?来了必定有养人眼目的风景令你流连忘返,更有令你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令你陶醉。糌粑就是其中的一种。

完稿于2023年12月31日

相关文章

  • 2018-04-16

    糌粑 梵字哈達是藏家,酥油碗裡泛茶華。 高原反應如何解,一指親和攪糌粑。

  • 垂涎高原藏地——美味酥油 糌粑

    美美的品尝高原藏区藏民们千百年来的营养快餐——酥油、糌粑。 酥油、糌粑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常吃的主...

  • 感动中国丨2021年度人物 07

    07 高原生命的保护神&吴天一 颁奖词: 【长松荫高原】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亲...

  • 来自高原的馈赠  治愈系美食

    提到高原美食,有些人只会想起最耳熟能详的糌粑、酥油茶什么的,其实这也只是藏区美食的一角,高原孕育着我们藏族人民,在...

  • 《糌粑》

    普通 就青稞磨的粉 多数人不能 叫出和拼写它的学名 餐厅酒店 包括苍蝇餐馆 都看不到它的身影 然 它却朴质的养育着...

  • 各地的特色

    各地的特色吃的与各地的生长的食物有关,就说我们姊妹吧,我们长在高原,是出黑青稞和酥油的地方,早饭就爱吃糌粑酥...

  • 我的高原---如么机

    今天突然收到了一份来自如么机的礼物,糌粑、酥油和一些她家里自制的肉干。这份高原特色浓郁的礼物除了带给我满满的...

  • 酥油糌粑

    景区候车的地方,有好多青海人在摆地摊。我已转了好几个景点,穿梭在树林里,跳跃在花丛中,穿过长长的木栈道,流涟在胡勒...

  • 糌粑飘香

    才八点吧,桑吉卓玛用老马的电话打给我:“老师,今天去我家吗?” 难得的周末。连续10天的上课,叠加的早晚自习...

  • 早餐

    糌粑的清香, 可否胜过面条的滋味? 朴实的问题, 可否成长心灵的觉悟? 或许你对面条独爱, 却忘记了糌粑味美。 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原糌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lh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