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手绘摄影@IT·互联网
读书笔记:《论语》第三篇 八佾(11~26)

读书笔记:《论语》第三篇 八佾(11~26)

作者: 驿舟 | 来源:发表于2024-08-25 11:45 被阅读0次

    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请教孔子关于举行禘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禘的规定的人对于治理天下,就像把手伸给别人看一样容易吧!”,边说边指了指自己的手掌。

    鲁国人请教孔子禘的规定,孔子因不满他们的僭越,故意说不知道。后面是孔子的暗讽,你们举行只有天子才可举行的禘,但你们对国家的治理做得怎么样呢?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时,好像祖先真的就在面前;祭神的时候,好像神也真的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就跟没祭祀一样。”

    祭祀贵在虔诚,不管是祭祀祖先还是祭祀神灵。什么时候,对祖先的祭祀都要亲力亲为。

    祭祀是这样,那对在世的父母呢,对兄弟、族人呢,对国君、子民呢,对天下苍生呢?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道:“‘与其祈求奥神,不如祈求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上天,就没有祈求的地方。”

    王孙贾的意思,是想问为什么现官不如现管。孔子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强调做人。人没做好,获罪于天,怎么祈求都没用。

    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朝借鉴于夏、商两个朝代,它的礼仪是多么典雅丰富啊。我遵从周朝的礼仪。”

    周朝的礼仪,承袭夏、商两个朝代,又有增减,周朝的礼义,当然更加完善。而且因为周公制礼作乐、封邦建国,受到孔子极力推崇,那么孔子遵从周朝就不足为奇了。

    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到了鲁国的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鄹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仪呀?他进到太庙里,每件事都要问。”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因周公旦是鲁国的始封之君,鲁国的太庙,其实就是周公的庙。孔子对周公推崇备至,所以为表示恭敬,问得非常细,不敢擅专。这既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态度,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说:“射箭,不在于是否穿透靶子,因为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衡量箭术的标准在于精准度,所以看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

    射箭如此,为人处世也是这样。

     

    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提出每月初一告祭祖庙不要用活羊,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贡的内心有仁慈的一面,而孔子是礼乐制度的坚决维护者。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子贡的看法并无错误。而在当时,礼崩乐坏,作为礼乐制度的坚决维护者,孔子的观点肯定是正确的。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看一件事情的对错,要看环境,还要看所站的角度,不可一概而论。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说:“侍奉君主,全部尽到做臣子的礼节,别人却以为是在谄媚呐!”

    此圣人之叹也!孔子所处时代,礼崩乐坏,所以正常的礼在别人眼中,就成了不正常的。不仅礼如此,别的东西也一样。

    但正常的就是正常的,无论做什么,无论在什么社会,我们都应该有所坚持。而有所坚持,靠的就是我们的三观,这也是人要树立正确三观的意义之所在。

    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差使臣子,臣子侍奉君主,他们各自应该怎么做?”孔子回答说:“君主要用礼来差使臣子,臣子应该用忠心来侍奉君主。”

    古时君权天授,君乃天之骄子,权利超过一切。所谓的“君使臣,臣事君”,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君。君对臣以礼相待,臣对君是死命效忠。

    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君臣这种关系了。理想的社会正确的关系应该是,人民与人民的公仆。

    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却不过分,哀怨却不悲伤。”

    《关雎》这首诗,乐不过“寤寐求之”,求就是快乐;哀不过“寤寐思服”,求之不得所致的寤寐思服,才有了哀怨。全诗确实“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不过,对爱情,到这个份上是不够的。爱情是癫狂的,超过生命,超越生死。李商隐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爱情就是这样,要死要活,至少也是半死不活。

    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位应该用什么木材,宰我回答:“夏朝时用松树,商朝时用柏树,周朝时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使老百姓战战栗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再提了,已经做完的事不用再劝谏了,已经过去了的事就不必再去追究。”

    在众多孔子的弟子中,宰我是被老师骂得最惨的,“予之不仁也”、“朽木不可雕也”,都是责备他的。但宰我利口善辩,是出了名的。在这里,敢于问难的他又一次本性暴露,谴责周人以栗木做土地神的牌位使民众战栗来恐吓百姓。而孔子对周朝的礼仪推崇备至,所以对周人所为就有所偏袒。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不管何人,要做到不偏私,也实属不易。至圣如此,何况我们。

    但“既往不咎”,不仅成为一个被我们广泛使用的成语,而且这种宽恕精神,以及放下过往,着眼未来,不也很重要吗?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很小啊!”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藏金府库,家里管事的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宫门前设立照壁,管仲家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会见别国国君,堂上有放空酒杯的土台,管仲也设置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管仲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他既重视道德教化作用,又强调道德教化要以物质生活为基础,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

    但孔子是儒家的鼻祖,与法家多有不同,所以自然会否定管仲的某些方面。更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挟周天子以令诸侯,是礼崩乐坏的始作俑者,当然招孔子怨恨。

    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奏乐的过程,说:“奏乐的过程是非常容易搞明白的。一开始,各种乐器合奏;继续演奏过程中,有时悠扬和悦,有时节奏分明,有时连绵不绝,直到演奏结束。”

    孔子的音乐造诣非常深厚,也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在他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中,乐居第二位,亦足以证明。

    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的地方长官请求会见孔子,说:“凡是到我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从来没有错失过见面。”孔子的学生们领他去见孔子。出来以后,他对孔子的学生说:“你们何须为没有官职担忧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孔子为时人所识,却不为所用,是因为东周列国的君主都是打着自己各自的小算盘。孔子是维护周天子的,所以,其主张必定与各国统治者利益存在根本的冲突。

    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评价《韶》:“乐曲很美,内容也很好。”评价《武》:“乐曲很美,内容不是很好。”

    孔子听到《韶》时,它已在世间传诵了1500多年。《韶》是虞舜太平和谐之乐,而《武》乃武王伐纣一统天下之乐。舜的天子之位是尧禅让的,所以孔子觉得《韶》尽美尽善;而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讨伐商纣得来的,所以孔子觉得《武》尽美却未尽善。

    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做领导的不能宽厚待人,举行礼仪内心却不恭敬,有丧事心里却不悲哀,我拿什么来看这个人呢?”

    孔子的意思,这样的人一无是处。

    在这里,孔子实际上强调的是两点,宽和诚。为人真诚,待人宽厚,也是对我们最好的告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论语》第三篇 八佾(11~2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nn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