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081964/989a33fcef05aec1.png)
作为疫情后首个放开的电商大促,今年6·18承载着比以往更多的期待。平台和商家都希望在这场大促中获得增长,特别是考虑到疫情期间积累的消费能力,让人们对于大促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充满了期待。
为了抓住消费者,几个电商大厂先后喊出“史上投入力度最大6·18”。参与平台也比往年有所增加,合力推高6·18热度。
但是从目前市场的反馈来看,今年6·18还是有一些新的变化发生:一方面是平台不断“让利”、商家“销库存”求回血,另一面是消费者不断降低的消费欲望。平台、商家、消费者对于今年6·18大促的感知并不一样。
1.人们不花钱了?特别是这届年轻人不花钱了?
2023年6月7日至12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面向1990年后出生的年轻群体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三成受访青年已“剁手”,另有三成人有购物意愿。从消费态度来看,七成半受访青年倾向于理性消费、按需下单,女性受访者更为理性。就促销方式而言,受访95后更热衷于跨店满减(48.84%),受访00后则更偏爱单品打折(50.96%),传统的送积分、送礼物、送优惠券等促销方式已很难吸引到年轻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81964/6a6cf18379b1750e.png)
麦肯锡《2023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中的消费趋势调研显示:人们消费没有降级,只是选择更明智。尽管消费者的整体支出趋于保守,但他们会通过严格的取舍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品质。
也就是说,从消费者意愿来说,大家的选品越来越“严格”了。聪明体现在对性价比的渴求,以及对自身需求的思考,所有人都希望钱可以花得值,追求低价、想要守护钱包,担心自己买到不合适的商品;人们更在乎对自身生活品质的追求,希望通过消费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享受生活。
2.平台和商家赚到钱了吗?
从平台和商家角度上来看6·18,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静悄悄”的氛围不同,今年的“618”不仅加入的平台数量更多,声势浩大,且各平台纷纷抛弃了往年被吐槽无数的“烧脑”游戏,重拾简单粗暴的“价格战”,被调侃为史上最卷“6·18”。从各大平台的第一波战报来看,更大折扣力度的“6·18”,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还是不小的。
从公布的销售数字来看,家电行业预售GMV(成交金额,主要包括支付和未支付金额)同比增长8倍以上。抖音和快手等新平台销售业绩也都有大幅提升。
虽然看似“6·18”开局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但潮新闻记者也注意到,目前第一轮战报中,平台公布的增长数据主要是订单数量、头部商家以及细分行业的增长,而不是总体的销售额。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81964/5c44cb32d452eb51.png)
但一些行业内部人事表示,订单量是上涨了,但客单价也因此变低了,总销售额到底会怎么样不好说。虽然头部商家的反馈还不错,但中小商家的反馈不一,不少认为销售收入还不如去年。
从社交媒体的热度来看,据第三方微博热搜监测网站热搜引擎监测,今年微博“6·18”词条的讨论热度集中在5月31日预售开售前后时段,最高热度为66万左右,还不如去年同期的238万。
3.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商品?-营销的重点该放在哪里
什么才是合消费者心意的商品?我们不妨从本届“6·18”来管中窥豹。
从平台战报的数据来看,尽管今年平台采取了低价策略,但消费者的决策并非单纯依据价格维度,而是呈现出品质、精细、健康等与消费升级相关的特征。
在天猫平台,burberry、chloe等十几家奢侈品牌30分钟成交超去年同期全天;在京东平台,细分型家居家电产品受青睐,超薄冰箱、2匹挂式空调、游戏电视、奶油风窗帘、珐琅锅等家居家电产品订单量快速增多;“618”开启28小时,京东健康过半医药品牌成交额翻倍。
除了青睐升级类消费品,这届消费者的购物需求还从单纯买买买,延伸至追求优质的服务性消费。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81964/d89bcfe07fcbc8f3.jpg)
在买东西时,如今的消费者更喜欢提前做个攻略,对平台的内容导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什么直播电商这么火?主要是现在的消费者需要有人把真正价格实惠、质量过硬的产品挑选出来,而不再像以前一样盲目追求价格低、销量高的网红商品。
总而言之,消费者期待企业能够提供更有品质、更有创意、更有温度的产品。可以说,商品销售过程正在转变为服务过程。
识干家书单,为您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