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产品交互设计
首汽约车 UED 总监刘月辉:心理学在产品营销设计中的应用

首汽约车 UED 总监刘月辉:心理学在产品营销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 蓝湖产品设计协作 | 来源:发表于2020-10-28 11:43 被阅读0次

    本期大咖:刘月辉

    刘月辉,首汽约车 UED 总监。曾任职于人人网、高德地图、IBM、okcoin,拥有十余年互联网产品用户体验设计经验。


    营销能力突出的设计师,能通过设计改变用户对产品的认知,从而提升转化率。好的产品营销设计师一定是心理学大师,他们对用户心理了如指掌,并借助心理学完成设计,引导用户行为。

    本次【蓝湖大咖访谈】采访了首汽约车的 UED 总监刘月辉老师,她将为大家带来产品营销设计中的实用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旨在激发大家在创作过程中探究底层逻辑的思维方式。


    深谙心理学,打造优质设计

    好的产品营销设计,能通过设计手段,满足业务方的需求,引导用户行为,提升产品转化率。

    在首汽约车,设计师不只是接收需求、在项目逻辑敲定后美化视觉的工种,而是深入业务寻找产品营销的机会点,提出、推进需求,通过简明的视觉形式传达重点信息给用户的得力伙伴。      

    首约汽车设计流程图

    在设计成功的背后,了解设计的底层逻辑,对用户心理有正确且深入的了解,很重要。设计师不仅需要具备独特的思维和深厚的美学功底,还要深谙心理学。

    如此一来,设计师才能快速了解产品商业逻辑,洞见用户诉求,输出符合用户心智并超出预期的设计,令用户很好地消化产品传达的信息。

    接下来我会和大家聊聊心理学在产品营销设计中的应用。

    产品营销设计常用心理学理论

    基于满足设计目标背后的心理因素,能更有效的做出满足商业化需求的产品营销设计。

    我将通过几个浅显的案例,跟大家聊聊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中的部分理论,及它在产品营销设计中的运用。

    1. 现状偏差效应

    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 ·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阐述:“状况由好变坏时,人们所承受的痛苦,要比由坏变好时所体验到的欢乐多”。

    它的底层逻辑是“损失规避心理”,在消费心理学中被称为 “禀赋效应”,用于形容等级降低时的失落感。

    我们把已拥有的东西看得太重,以至于我们倾向于维持现状,有确定性和情感寄托。所以人们往往会放大使用过的事物的价值,这就是“现状偏见效应”

    很多人的童年甚至成年后都有一块难以抛弃的小毯子

    在产品设计时,如何利用现状偏见效应呢?

    👉 举个例子:

    我安装了 4 个音乐播放软件,最常用的只有一款产品的一个功能 —— 「我喜欢的音乐」。

    这里面收藏了多年来我喜欢的音乐,每次听这个列表里的音乐都能使我感到舒适,这份确定性是我使用它的唯一原因。

    而使用其他音乐软件,在音乐的选择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且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

    通常在产品会员到期、月卡即将失效时,根据用户维持现状的心理,从规避用户损失的角度,提醒用户不续费将失去产品体验和用户特权,相比告诉用户续费可以继续使用服务,更能促进用户的续费行为。那么怎么使产品与用户产生情感羁绊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 控制错觉定律

    “控制错觉定律”指的是:对非常偶然的事,人们以为凭自己的能力可以支配。这种错觉出现,是由于人们平时用自身能力支配生活,所以产生自己能支配一切的错觉。

    人总是对自己参与或决定的事情更为看重,因此带给消费者的共鸣及情感认同,能调动用户参与感、产生控制感、获得归属感,成为产品的忠实拥护者。

    👉 举个例子:

    亚朵酒店在短短六年的时间,全国开业门店 500 多家 ,分布于 170 多个城市,服务超 2000 万会员。中国中端酒店投资报告中表明:亚朵酒店的用户满意度、投资回报率、投资人满意度均位居行业第一。

    亚朵酒店推出众筹酒店的模式,用户出资 1 万到 10 万,即可投资亚朵酒店,并获得经营分红及相应的住宿权益。       

    心理学中有“认知失调”的概念,指的是当人的行为与其认知不一致的时候,由于行为无法改变,为了规避行为与认知不一致所带来的不适感,人们往往会改变自己的认知。所以,当用户已经发生付费行为,对产品的评价会更好。

    亚朵酒店的用户既是投资人,又是忠实消费者,他们乐于将亚朵酒店推荐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亚朵酒店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酒店发展初期的经费问题,激发用户主动消费和推广的动力,还助推了 NPS(净推荐值)。

    又比如宜家的商品需要自行组装,消费者在组装过程中有参与感、控制感和成就感。所以,购买宜家之后往往会二次消费。 

    3. 禁果效应

    上帝嘱咐亚当和夏娃不可吃、不可摸知善恶树上的果子。夏娃却被蛇引诱,不顾上帝的吩咐偷吃禁果还分给亚当吃,最后上帝把他们逐出了伊甸园。

    心理学中把“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

    越是欲擒故纵的产生悬念、限制、禁止的行为,越能激发用户窥探与尝试的欲望。利用人的逆反心理,把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能提高其吸引力,从而左右他人的思想,令其做出自己希望的行为。

    产品设计是如何应用“禁果效应”的呢?

    常常体现在限量销售的产品上,此时人们更关注其稀缺性,而非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比如网站的邀请码制、高档会所的会员制、手机预售、产品月卡限量发售,商品房摇号购买、球鞋限量发售等。

    限量发售的球鞋

    让用户产生“少有人有,我要有”的心理,从而激发他更强的消费欲望。

    4. 目标趋近效应

    “目标趋近效应”指的是:我们越接近目标,就越不惜代价的去完成这个目标。人们为了达到即将成功的目标,往往会丧失理性。

    将这个原理运用到商业逻辑中,把用户目标与你的产品服务结合,可以很好的达到商业目的。

    2003 年前是我国内容付费的起点,在此之前没有内容付费的概念。当时的网络文学打造了一种商业模式 —— 用户可免费阅读前几章节,而阅读后面的章节则需要付费。

    如今,内容付费产品在各个领域都非常成熟,包括视频、音频、图文、直播、问答等,产生了加速阅读的“会员模式”,视频软件的「超前点映」功能,从而促进用户购买,都是利用的“目标趋近效应”。

    还有电商平台双十一的满减折扣、凑单包邮、拉人头助力提现金等,也是利用的“目标趋近效应。

    利用这一心理,将商业目标包装成门槛较低的不同档位。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适当提高门槛宣传增值服务,往往增值服务是利润率最高的部分。         

    5. 诱饵效应、锚定效应

    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通常会进行多方对比。此时,很多商家会利用“诱饵效应”,帮助用户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如果商家给出的选择是单一的,那用户的对比、选择范围在不同商家之间。商家为了让消费者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选择,会设置一些“诱饵” —— 给出 AB 两个同类产品,并设置一个与 B 产品具有相似性,且性价比更低的第三个选项,作为“诱饵”,从而使旧选项更有吸引力。

    👉 举个例子:

    A 款电动牙刷具有 3D 震动功能,充电续航 14 天,售价 199;

    B 款电动牙刷声波震动功能,充电续航 14 天,售价 199;

    C 款电动牙刷声波震动功能,充电续航 7 天,售价 189。

    用户对 3D 震动功能及声波震动功能并不了解,所以在两款价格相同的电动牙刷中做选择时会很困难。

    因此,商家推出了“诱饵” C 款电动牙刷,与 B 款一样为声波震动功能,但是充电续航仅 7 天,且价格只比 B 款少 10元。

    C 选项正是商家设置的一个诱饵选项,为的是降低用户的认知选择门槛,在已知维度给用户一个直观对比,C选项显然性价比更低,所以用户最后往往会选择 B。

    这个案例,还涉及一个心理学效应:“锚定效应”,是一种认知错误。人遇到不了解的事物时,由于缺乏价值评估依据,此时出现的任何提示都是参照物,就像一个锚一样,将价值范围限制在这个提示的附近。

    “锚定效应”在商品定价中很常见,商家会将打折商品的原价展示给消费者,让消费者知道该商品的价值,从而提升能效感知。

    6. 基于视觉的“格式塔理论”

    除了基于人的心理因素做产品营销设计,基于用户的心理进行视觉设计更为常见。

    接下来,我们简单说说视觉层面常用的心理学规律 —— 被广大交互视觉设计师信奉的“格式塔理论”,主张整体性、具体化、组织性和恒常性,包括以下原则:

    👉 相似性原则

    人在看到众多有相似特征的元素时,会自动将其编组。这种相似性令用户感受到元素之间的统一性,所以各大 App 中的同类元素往往类似。              

    👉 延续性原则

    利用的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使目光从一个物体自然的移动到另一物体,又称“余晖效应”。

    眼睛在众多不连续的物体之间流动并将其感知为一个整体,延续性可以令人在杂乱无章的情况下感受到秩序性,在视觉设计中组织视觉语言我们经常会运用到。

    👉 闭合原则

    人眼看到一些即将闭合的残缺图形时,会把其视为一个整体,自行填补缺口。这一原则在 Logo 设计中运用广泛,使用户产生联想。  

    👉 临近原则

    在区域范围内,两个物体相较其他物体更紧密,大脑会自动将其视为一组,而非两个单独个体,即使它们并不相似。

    比如 App 排列整齐的菜单栏设计。       

    👉 希克定率

    是指避免认知超载,避免让用户在过多选项中做选择。

    人一次记忆的单位数量在 5~9,当选项大于 9 时需要将内容分组展示,突出优先级高的;当导航选项很多时,应设计二级导航。

    👉 吸引力偏见

    人们相信看起来美好的东西,使用感更好,并且对小问题更加包容。当网络环境不好时,一个设计精美有趣的加载动画,会大大降低用户焦虑的情绪。    

    👉 雅各布定律

    指人们在大量的经验积累下,更愿意选择自己熟悉的体验。

    近几年功能型产品,以及同行业产品的功能,乃至 UI 都趋同,正是为了降低用户的迁移学习成本。

    在产品营销设计中常用心理学效应还有很多,本文通过生活中比较浅显的案例,串联了一些心理学因素,旨在激发大家在设计创作过程中,探究底层逻辑的思维方式,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感谢刘月辉老师的分享,本期【蓝湖大咖访谈】就到这里啦。你有什么疑问和想法呢?我们下期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首汽约车 UED 总监刘月辉:心理学在产品营销设计中的应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pq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