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简友广场
文学课|《史记》与汉代历史散文

文学课|《史记》与汉代历史散文

作者: 夏木遇见何夕 | 来源:发表于2024-05-12 17:30 被阅读0次

一、汉代历史散文的发展趋势

理解汉代历史散文的发展趋势,必须把它放在一个大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去看。《左传》《国语》《春秋》《战国策》《尚书》等都属于历史散文。

这一时期的历史散文注重历史人物的“事”和“言”。

《春秋》《尚书》记言只是当时统治者对政策的简要说明;记事只是简要提纲;而且事、言分开,缺少文学性。

到了战国时期,《战国策》改变了《左传》《国语》以记言记事为中心的做法,变成以人物为中心。但《战国策》写人只是个片断。

到了汉代的《史记》,则不但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而且将人物一生集中在一起写,这样充分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命运和特点。《史记》达到了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峰,标志了我国传记文学的成熟。

《史记》之后,文学家难以为继,只好把“历史”交给史家去研究。史家也更注重史料的收集,史实的考证,而不再顾及历史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如班固的《汉书》。

同时,先秦时期的不少子书也有记载历史,这就是杂史。汉代也有不少的杂史,如《韩诗外传》《说苑》《列女传》等,成为后世历史演义小说的萌芽形式。

二、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的生平活动跟他写作《史记》关系极为密切的有三个方面。

1、家世和家庭。司马氏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事太史令,他的老师是董仲舒和孔安国。

2、中青年时期的漫游。司马迁三次漫游路线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奠定了他写史的基础。

3、李陵之祸。这件事让司马迁认识到了汉武帝的偏私以及当时政治内幕的黑暗。世态的炎凉,使他更认清了自己是“立功”还是“立言”,这让他超越了统治阶级的角度去记录历史。

三、司马迁的著作

1、《史记》

从《太史公书》到《史记》,共有130篇,50多万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候国和汉代诸侯),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2、《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信。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在狱中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司马迁给他回了这封信。文字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前后照应。

《悲士不遇赋》是他晚年之作,也是一首咏怀之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学课|《史记》与汉代历史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uy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