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离烟火最近又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
“一人食”,“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是这个时代人的标签,因为无处不在的孤独,这一标签成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01]
食物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治愈,最温暖的东西了。
影片中展示的吃食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看到的一本书,整本书只讲便当的制作方法,很是让人震惊。因为如果真的按照书上的步骤去做,很可能意味着你原本豆浆油条包子就能解决的一顿早餐得提前一天准备好食材,然后第二天起个大早忙忙碌碌一上午才能做好。对个人而言,这是相当浪费时间的。有这个心情和时间不如多睡会,安安静静躺被窝里玩会手机,这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02]
想起小时候看老人们做菜,只要能利用的食材都是不可能被浪费的。比如吃完西瓜的瓜皮,老人们会洗净,分离,晒干,腌制。等到来年,将会是另一道美味的小菜。当时的经济条件不比现在,不容许有一丁点浪费,但现在人的生活态度也是不及老一辈人的。
记忆里至今留存着很小的时候饭菜上桌,奶奶总要净手燃香,然后才拿小碗乘饭菜,先敬天地,感谢老天,其次才能开吃。归根结底,敬的不是神也不是天地,而是生活,打心底对生活的敬畏。就像小森,饭前总要说一句:“我开动啦!”
浮躁的社会风气,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造就了越来越多丧气满满的人。你不得不焦虑,不得不恐慌,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脱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亘古不变的真理。寻求平衡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
经常会想,想很多,想有一个自己的小房子,小房子里有一个大大的落地窗,一个大大的书房,养只小猫再养只笨狗。累了困了就躲进去谁敲门也不开,偶尔约三五好友喝茶聊天,煮着火锅推杯换盏,简直太棒了。
可惜呀,归根结底自身能力有限阅历有限,很多事情都只能靠想象,回忆看过的人生百态,加工变幻再放回当下。但这对我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爱上了有事没事去“窥探”别人的生活。
比如有一段时间总去走一条充满烟火气的街,一条最让我迷恋的破旧的街。街上有家肉铺,挂着“新鲜羊肉”牌子,大清早门口总会有个拎着大刀的女人在剁羊腿,一排排倒挂着的赤条条的羊精瘦,我总是远远走近再慢慢走过,如果没有闻到羊膻味,就会怀疑羊肉到底新不新鲜,虽然我也不会去买来吃。小地摊前总是围满了人,看热闹的,问价的,讨价还价的,忙着吆喝应答的小贩还要不忘来句:“小生意不赚钱,我这都是亏本卖的!”,接过货物的人总要不忘离去之前再顺点带走。偶尔半路溜进一家粥铺,花三块钱就可以吃得饱饱的。赞一句“这粥真好吃!”老板就有可能一时高兴再送个大包子,太接地气了!
那条路上也是永远不太敢低头看路走路的,因为耳畔总会充斥着“哼!啐!”的声音,看路就相当于催吐了。这时候就总要忍不住嫌弃当地人的素质,再吐槽吐槽才足以泄愤。
啊,似乎又闻到了肉丸子的香味,还有酸菜鱼,还有只有那条街才有的大馒头。似乎还看到了总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帮他爸爸卖烧烤的小男孩,一直在路口卖韭菜盒子的老夫妻,还有和我一起走过那条街的人,啃过的鸡腿,吃过的花甲,撸过的串喝过的啤酒。
[03]
太罪恶了太罪恶了,这些现在是不能去细细回味的,因为我现在很饿,还没吃饭。
其实,是有多久没好好吃饭了呢?
没好好吃饭意味着吃到的饭都不是想吃的,嗯,想吃我妈做的饭了。
臊子拌面,要放很多葱丝,再拌上辣椒加几滴醋大口吃,得到满足的是胃,也是一颗越来越不容易满足的心。
再是浆水饭,芹菜香菜白菜切丝,连同煮沸的水、面粉一起倒入瓮中,不用密封,盖好,隔几天发酵变成独有的酸,用来下饭简直人间美味。但我又是几乎不吃酸的,所以每次贪恋的都是一碗接着一碗的酸菜丝。捞半碗酸菜丝,加满面汤或开水,撒点盐,佐以刚炒的自家地里摘的青椒,辣中带点酸,一大口一大口全是最绿色的菜最有味的汤。这时候妈妈总要抢我碗里的炒青椒,她总说:“你吃辣让我怕怕。”嗯哼,她越抢我吃得越多。
多久没好好吃饭呢?太久了!
小森在努力找回妈妈做的菜的味道,我在努力想什么时候才会再一直赖在妈妈身边说“妈,我想吃你做的饭。今天想吃这个,明天想吃那个。”
[04]
[食色,性也][饮食男女],又想起小诗《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现在不慢,整个一流量时代,人人都在挤破脑袋往前冲又都在拼命地逃。理想的生活,往往心向往之又不得之,所幸得之,又觉平淡无味,四下寻求刺激。
真是怪哉怪哉了。
[05]
摒弃“文艺”,“小清新”,“装比”之类的标签,我更看重的是生活态度,日子里的诗以及能让人感到舒服的一种平衡状态。
不吹捧,不娇柔,不造作,仅以一个平常心,推荐你这部四个小时多一点的剧,请你静下心来看,去看生活的原貌。
然后去想,去体会,去成长。
【附注:有空听听[房东的猫]吧,或者去微博看看[李子柒]的视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