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1- 薛兆丰毕业大课 -得到直播
今天是个大日子。
由薛兆丰老师与24万位经济学爱好者共同创立的、全世界最大的经济学课堂,将在今天完成第一年的学习。
这堂直播课,将会是一场经济学知识的盛筵。
在这堂直播课上, 薛老师将会从经济学思想的百年演进的角度切入,为你绘制一幅经济学大地图:以经济学家为线索,引出对世界影响最深的经济学思想,来帮助你构建经济学的历史和全局思维。目的是想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帮你标出行进坐标,助你成为现代社会的明白人。
另外,年前在薛老师专栏里举办了一个活动,就是有六家国际顶尖的企业,包括华为、腾讯、滴滴、联想、A.O.史密斯和自如,这六家企业为《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专栏用户独家定制了面试直通车的机会。
也就是说,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将会选拔出24位优秀毕业生,他们将会获得这六家企业的直接面试资格。这24位同学的选拔,是根据同学们在得到APP上,学习专栏一年的数据轨迹为依据的。
薛兆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畅销书《经济学通识》作者,从2010年起,薛教授每年都在北大讲授《经济学原理》和《法律经济学》这两门课。薛教授在得到APP开设的订阅专栏《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订户已经超过24万,是得到App乃至整个市场上,用户数量最多的专栏,也可以说用户们和薛老师共同构建了全球最大的经济学课堂。
直播讲什么:
一、物质还是精神,一百年来人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1、从亚当·斯密到科斯,经济学贯穿了对真实世界的敏感度、和关切度
2、从欧文·费雪到加里·贝克,经济学把疆域从纯粹的商业现象推到了制度文化、社会规范、道德法律等领域
二、国家还是个人,一百年来人们到底在关心什么?
1、从李嘉图到海耶克,完成了经济学关注国家和民族的优势到关注个人的优势的转化
2、从尤金·法玛到罗伯特·席勒,完成了经济学对人的理解从理性的一面到非理性的一面的延伸三、公布24个晋级国内顶尖企业的面试直通车名额
四、点评和分析优秀论文+公布2018年度学习计划
罗胖
罗振宇:直播开始了,大家不要失望,不要觉得不是薛老师坐在这儿。
过去街头打把式卖艺的,比如说早上10点钟开始打把式卖艺,刚开始出来的都是我这样的角色,是没有什么干货的。为什么呢?要聚拢人气。有的时候也挺伤自尊的,我们公司我、脱不花、快刀青衣做直播,一万人看,今天薛兆丰老师光预订的就四万多人,现在已经15000多人了。但是别打把式卖艺,还要先出来一个人拢拢场子。今天是薛老师的好日子、大日子,经济学课更新了一年,太不容易了。作为一个做内容的人,我深知这种活干一年,它对一个人的智力、能力、体力、心智,包括社会压力那种挑战是有多大。虽然薛老师从来没跟我抱怨过,说这事挺难,但是我是做内容的,我是知道这难得不得了。难不难,管它呢,那是他们难,我们用户是有收获的。得到APP做这个课程几乎是第一拨就上薛老师这个课,这是因为我自己作为他的用户,我是深得经济学的好处。
很多人说学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有什么好处,我这几年创业有特别根上的认知就是来自经济学的馈赠。比如说分工的问题,薛老师经常讲分工带来效能,合作产生繁荣。这话说得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定理,经济学上一个非常简单的观察。但是当你把它读到深入,真的刻入脑海之后,其实可以在很多关头帮你去做分析和判断。
举个例子,今年春节有一个话题特别热,就是区块链。热到什么程度?一帮大佬,家里多少多少个亿,那都是跑马圈地的主,吓坏了。我混在他们一个群里旁观,一言不发,我看那些大佬讨论,所有人都觉得这事不得了,马上要颠覆所有的社会、商业甚至是政治结构,又是去中心化等等,总而言之,就是觉得现在所有发了财的,你们将来都惨了,因为会把你们打翻在地。
我等屌丝全部有了前途,谁先上船谁就有未来,谁没上船谁就死定了。所以他们有一句话说在区块链时代,连睡觉都是浪费时间,所以那个群叫三点钟,不是下午三点钟,是夜里三点钟,也不是平时三点钟,而是大年三十三点钟。一帮大佬在里面很焦虑,为人类的未来在区块链的颠覆下会发生什么。但是我学过经济学,我是薛老师的学生,在旁边看着,我心里就没那么焦虑。为什么?新技术人来人往,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命,说实话你只要是稍微对经济了解一点,这事还新鲜吗?200年来多少回了?哪一回不是颠覆性的?哪一回不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拆然后再装,一个全新的红彤彤的新世界出现在面前。
但是学了经济学你就知道,有一个根本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啥玩意?还是薛老师告诉我们的两句话,分工产生效能,合作带来繁荣。一万年来的人类文明史,这一条是从来没有变过。
所以,区块链如果是一个决定未来的新技术,结果是什么?一定会促进分工,一定会把现在的分工当中有些人因为新机会,他进入新分工。
换句话说,在原来的分工当中干得最好的人是最有机会的。就像过去互联网这二三十年,你说这个颠覆大不大?但是各行各业干得好的人在互联网的这一场颠覆当中,他是受害者还是受益者?我们去想想,原来生意会做的人,有了淘宝,生意做更好。原来会设计一个平面的人,现在有了更多的应用空间,他的手艺变得更值钱。所以,只要你理解了经济学这个最基本的原理,有什么可怕的?所以在区块链讨论的群里,我们感受到的那种巨大的焦虑感,实际上当你学了一点经济学之后,你看到了一万年来人类社会运行的一些基本底层规律的时候,那个焦虑也不是说没有,我也是挺焦虑的,但是你心里稍微笃定一点。就像过去讲超市、线下零售,都觉得互联网来了以后要颠覆线下零售,大家想的都是转型。但是过去一年我们发现了什么?线下零售干得好的,越在传统的那条分工轨道上干得好的,阿里、腾讯,才要花钱买你,而且花的钱是一个高议价的。
所以只要你理解基本分工这个问题,你对很多来势汹汹的变动心里就没有那么恐慌,因为整个社会就是在不断地拆分分工,不断地形成新的合作样式,只要我在分工里面占优,我不断地在寻求新的合作机会,时代怎么会把我们淘汰呢?人家讨论到三点,我12点就睡了,而且睡得呼呼的,心里很安静。
而且不止于此,我们在做得到APP的过程当中学了一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很多决策是有重大的影响的。 我们还拿分工这事来说,这是来自经济学的指挥。
你看得到里面上的课其实不多,有的平台恨不得几千门课都在那上,为什么?一上新马上就有流量和销售额,为什么我们不那么干呢?原因很简单,我知道得到这个事能做成一定伴随一个结果,就是我们促成了新分工。
有一些跟我们合作的老师,他因为跟我们合作,他获得的收益比他在原来分工中的收益要好,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剂。他就会考虑我要不要做一个更专业的知识服务者。
另外,就是用户的反馈,你看得到用户反馈的质量是极高的,你看薛老师课程下面的评论是很专业的,我相信你在北大带的学生就没有那么好的回馈水准。不是看不起北大的学生,毕竟年纪轻。我们营造的所有环境,我都知道,得到要做成,衡量的结果一定不是说我们营业额多高,这个公司的股价多高,一定是什么?就是我们为社会促进形成了一批新的分工,就是专业的做网上的知识服务者这样的老师。
所以,薛老师这个课程今天好像要更新结束,但是我们其实半年前就在跟薛老师沟通这个事,难道这个摊子就散了吗?不可能的,就像今天薛老师在课程中讲的,引用的丘吉尔那句话,说这不是结束,这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这只是开始的结束。
具体的这个开始的结束之后,后面怎么玩呢?我们一会儿请出薛老师跟大家讲,我们今天这个好日子过去之后,后面的好日子什么样?我们请薛老师跟大家聊。
薛兆丰
今天年还没过,明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先给大家拜个年。当然,今天也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日子,是我们24万同学庆祝毕业的日子。毕业,我们北大国发院喜欢说一句永不毕业,毕业实际上是一个新的开始。
按照传统,我还是要跟大家先讲点课,我们把全年的课程再做一个梳理,从一个新的角度。在准备这个课程内容的时候,我自己想起24万同学能够学到这么好这么漂亮的经济学,我自己心里也挺激动的。我自己想起了我求学的过程,我自己想起当年我考试,申请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我自己写的那封自我介绍信。按照传统,我还是要跟大家先讲点课,我们把全年的课程再做一个梳理,从一个新的角度。在准备这个课程内容的时候,我自己想起24万同学能够学到这么好这么漂亮的经济学,我自己心里也挺激动的。
我自己想起了我求学的过程,我自己想起当年我考试,申请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我自己写的那封自我介绍信。那封信开头的第一句话是说,一切都是从双城记开始的。讲的是什么事情呢?是我自己对经济学的兴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是从我很小的时候,可能还没上小学的时候。我自己是在广州出生长大,我奶奶住在香港,时不时她就从香港过来带一些东西给我。看到她带过来的东西非常得新奇、质量非常好,比如说方便面、还有毛衣、各种衣服都非常漂亮。当时我就萌发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在铁路线的那一边能够送过来这么多那么新奇、这么不一样的东西,它来味道都不一样?所以,我对这个制度、对经济发展,当时两个地方相隔不远,文化、地理位置、风俗习惯都非常相似,但是经济生活、繁荣程度差距很大,其实我的心目中对经济问题的兴趣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我还记得那封信开始就是说,心里面燃起的问题,我读给大家听那个自我介绍信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两个城市这么接近,文化和地理都是这么相同。但是生活方式却这么不同。这种事实从那时候开始就一直让我觉得很迷惑很疑惑。我那时候就跟我说,我要答案,我要答案,我要寻找答案!我自己从小就给自己一个承诺,说我以后要去寻找这个答案。后来鼓励我去学习,了解到这个思想,希望把它传播给大家,这背后是有一个很持久的兴趣。这是我想说的我自己的双城记的故事,为什么会关心经济学,为什么会有动力。
刚才罗老师说了,这当中有很多这一年来我没想过自己能做成的,最早我在别的地方曾经说过,我当时是一直拒绝要做这个事情,当时我是跟王煜全老师,也是咱们得到上面的老师,是一起收到邀请的,但是我没答应做。后来是他的团队给我一个鼓励,开始上马做这个事情。当中当然遇到了很多的压力,要付出很多的辛苦。但是,最后背后能够让我有积极性去做这个事的就是我当年这个梦想,要寻找富裕富强繁荣生活改善背后的原因。双城记的故事。
我们一年的课程50多个小时,今天早上的专栏有一个统计,50多小时不算太多,有同学说你后来要追上容不容易?我们好像追电视剧一样一听10小时,一个礼拜能听完。如果所有的语音内容变成文字的话,有97万字,差不多100万字,相当丰富的内容。
今天我给大家从什么角度来梳理呢?我自己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在这个专栏讲的都是地道的经济学思维,都是好的经济学。大家缺的是什么呢?大家这一年学下来,基本上没接触过不好的经济学,没有接触过那些思维思想在演化过程当中被比较下去的东西。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你就不会珍惜,不会知道原来我们学到的是这么好的东西。
这一点我自己有体会,在听音乐的时候,一般我是听唱片,听多之后觉得这个唱片的音乐就本来是这么演奏的。但是偶尔去听听现场音乐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现场音乐会跟唱片水准有一段的距离。这时候你倒过来发现原来录唱片的人水准这么高。
所以,如果我们知道更多经济历史的故事、经济思想史的故事,我们会对我们学到的东西,我们为什么筛选出来,这一年的课程精选出来给大家上课,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选过课的同学都知道,有些同学是最近甚至今天才选上的,所有学过的同学,听过这个课的同学都知道有一点,就是我们讲的经济学不是大家原来以为的经济学,不是大家在别的地方曾经学过的经济学,它是非常不一样的经济学,很独特的经济学。
同时,同学们可以扪心自问,说你学到这样的知识,想不想把它传递给或者介绍推介给自己最关心的一个人、最喜欢的一个人,身边有没有一个朋友你觉得他也值得去学习这样的课程。我相信答案是是的,肯定有的。这不是我自己骄傲,而是我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捡回来的宝贝,我自己就是喜欢这样的思想,非常喜欢这样的看问题的角度,我才把它捡起来,把它串起来,把它传递出去。这是我一直背后的热情。
刚才罗老师讲了,丘吉尔说的,今天不是结束的结束,而不是结束的开始,而是开始的结束。确实这一年我们有24万用户,但是这只是一年的目标,短短一年内我们得到的用户,我们还会继续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传播课程的内容。接下来明年后年会有更多更多的用户加入到这个课程里面去,所以我们这个课程是不会停的。它用各种方式去更新,去迭代。
刚才说了,很多同学都说被颠覆了,看到了不同的世界观,改变了不同的角度。但是他们言外之意是说没学这个课程的时候,不是这么想的,有别的想法。其实你们并不孤独,并不是唯一的,而是你们的思想,你们曾经想过的,现在看来觉得很荒唐,觉得可惜,觉得还比较浅,没看深的观点,历史上被许多大学者一而再再而三提到过,我们今天学到的经济学思维是在比较中慢慢发展过来的。所以我今天就想跟大家做一个梳理。
经济思想史本来是非常有意思的,我自己在没有正式到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曾经想过就选这个作专业,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因为我对人家会怎么想,这种想法那种想法,这种角度那种角度的比较,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但是后来在选专业的时候,我记得是张五常告诉我,他说你选择这个就不会找到饭吃,不会找到工作的,因为这个专业相当偏门。结果当然我也没选,但是对这个问题的兴趣一直在脑海里面,一直在想,别人怎么会这么想,亚当斯密怎么会这么想,李嘉图怎么会这么想,马尔萨斯为什么会这么想,所有的想法留在心里,在全年的课程当中体现在每节课我们留的思考题和每个礼拜留的辩论题里面。这个辩论题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曾经这么说过,留下这么一个思考题,让大家有一个开放讨论机会。
言归正传,我们说对整个百年经济学史,这20分钟怎么能够做一个梳理呢?我做四个跨度,四个转变。
第一个跨度,从天赐到创新。第二个跨度,从集体到个体。第三个,是从理性到非理性。第四个,是商业到非商业。我觉得经济学的思想可以用这样一个办法来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当然我们所讲到的经济学思想也是我精挑细选出来曾经呈现在我们课程里面的内容。
先是第一点,从天赐到创新。它的主题是说从亚当斯密到科斯,经济学始终贯穿了对真实世界的敏感性和关切度,他们关心的问题始终是真实世界当中发生的大事情,人们关心的大事情是这些重大的事情促使了经济学思想的发展,它不是空中楼阁,不是说在一个黑板上我们画一些方程式,画出来觉得这个方程式很优美、很漂亮、逻辑很一致。不是这样的,每一次经济学的重大发展都是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相关,是由这些问题所触发的。
我分成八个小的主题,第一个主题,我们生活当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别小看它,这是两三百年前的人就开始深刻思考的问题,就是自私的问题,自私到底好还是不好。今天我们学过亚当斯密的论著,我们知道分工合作的好处,知道自由市场的好处,知道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会说自私可能是好事。但是当年可是经过非常激烈的争论,最早的时候曾经有一位早期的经济学家写过一本书叫《密封的寓言》,一开始是一首诗歌,后面慢慢加的内容。
还有一个副标题,私人的邪恶、个人的邪恶和公众的利益。他是说个人的邪恶、个人的自私、个人的贪婪可以变成公众的福利。这样一个观点在当时是离经叛道的,这本书刚出来的时候,他不断地往里加内容,开始不受人注意,他嘲笑那些正人君子,他说自私的好处。他认为自私自利是最后导致繁荣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他说今天我们所有的规则、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在邪恶当中、罪恶当中衍生出来的,恰恰能够促使人们在邪恶的驱动下能够替别人办好事。这样的观点当被重视了以后,就受到了正人君子们的批判,甚至有法庭特别开了一个审判会,最后裁定这是一本邪恶的著作,这是对公众造成骚扰的著作,把它列为禁书。
但是同样这本书,慢慢的每个作品都是一样的,我们的言论、我们的文章思想都是一样的,它出来以后,只要发表以后,特别是有了互联网,它自己有双腿,它会跑的。哪怕被列为禁书,它有自己的吸引力的话,它能够跑得很远。休谟、亚当斯密,还有海耶克都公开承认这本书给了他们巨大的灵感,而且这本书讲的自私自利对公众利益的推动,从亚当斯密那里能够看到原型和体现,从海耶克所谓的自发秩序,所有的秩序所有的规则是慢慢衍生出来的,其实也看到了这个思想的原型。
所以很早的思想家就已经开始有这些萌芽了。当然今天我们都知道,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他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非常重要,但其实他当时并不是孤单一个人忽然自己凭空想出来的,他的书里面体现的大多数思想都是当时的同仁、当时的思想家,他们互相非常同意的一个看法。当然亚当斯密的问笔非常好,句子写得非常漂亮,朗朗上口,他同时也是集大成者,所以后来人们就看到他了。这是第一个问题,自私。
第二是贸易分工和人工集聚。交通工具的逐渐发展使得人们移动迁移运输成为可能,过去人们吃的东西,一辈子吃的东西都是方圆10里、20里地,再也没有别的东西了。而今天我们说在很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像北京,方圆100公里之内,你能够吃到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生产的东西。这样一个过程是从当年经济学刚刚开始发展,200年、300年前开始发展,人们有了贸易、分工和人口的集聚。
这时候分工和贸易还有人口的集聚就会产生巨大的福利,也会对一些人产生重大的损伤。这时候自由贸易到底好还是不好,就成为公众争论非常重要的要点,很多国家一开始的时候有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就是所谓的重商主义,反对自由贸易,认为国家要自强,要生产,原材料进口可以便宜。如果是最终产品进口,那要很贵,因为最终产品进口就等于剥夺了本国生产者的生产机会,尽量把生产机会留给本国。这是重商主义的一个非常基本的理念。
最终商品出口是要鼓励的,要多出口,把金银赚回来,挣回来以后存在那别花,贸易顺差才是好的。同时,外国的最终产品进口要课以重税。比如说在荷兰,每个礼拜五全国人民都吃鱼,因为荷兰人善于打鱼,要消费本国产品。
自由贸易到底好还是不好,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讨论的问题,危急民生的问题,国家安康的问题。这时候经济学家的思想就出现了碰撞,比如说马尔萨斯就主张谷物应该有关税,应该予以保护,这样国家才能富强,才能保证粮食安全。而李嘉图的主张我们都知道,我们在课程里学过,李嘉图是最早的比较优势的提出者,它是一个非常稳健和牢固的经济学原理。
他说,分工,哪怕是没有绝对优势的人,样样都比别人差的人,通过分工合作,专注做自己,有比较优势的工作,最后交换,双方整个社会都会得到福利的改善。所以李嘉图认为,德国的谷物进口税是不对,因为自由贸易才是更好的。
有意思的是,马尔萨斯是个修道院的修士,他是穷人,他说要进行贸易保护,对他自己的利益来说没有什么帮助。而李嘉图是有钱人,他有很多地,如果不进行贸易保护,他自己的利益会受到损失。当然今天我们看得非常清楚了,自由贸易分工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福利,而人口集聚又给分工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和基本的条件。
只有人口集聚,分工才能细,在大城市里面你做一个非常小的工作,给人修指甲,提供早餐,或者给人画画,或者给人做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你就能够生存。如果没有这个市场的规模,这个分工做不到。所以,人口集聚,我们今天的大中城市,有人说这个城市承载能力有限,我们不能够承载那么多人。其实我们有巨大的挖潜能力,城市还远远不够大,巨大的城市有它非常好的优势,而且未来的发展,我们看到大规模的城市会不断地冒生。这是当时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资本、储蓄和迂回生产。很穷的时候是有了上顿就不知道下顿在哪的,那时候不会有资本,也不会有储蓄,没有储蓄就没有迂回的生产。但当这个社会逐渐发展起来以后,有了储蓄,储蓄就非常重要,储蓄表面上是对现有的消费的损害,有储蓄就不消费。但其实储蓄是未来的消费,储蓄是消费在时间围度上的平衡。
我们在专栏里面学过的一句金句,什么叫投资?投资是时间围度上的平衡消费。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资本。
还有一点是当时的大问题,始终持续萦绕着经济学家的问题,就是恐惧。什么恐惧呢?就是对资源稀缺的恐惧、对贫困的恐惧,和生产过剩过分夸张的恐惧。所以大家讨论资源会不会有限,马尔萨斯是当中的一员,他说,世界你这样算下去,这么吃这么用,人口不断地增加,土地是稀缺的,土地是有限的,资本也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一直到1970年代,我们的专栏里面也介绍过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发布的一个报告,说这个世界快完蛋了,资源快用完了,但是今天我们还没有看到这个现实。但是不管怎么样,对资源稀缺的恐惧是推动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
第五点,也是现实中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平等。对不平等的关怀引发了经济学家对剥削的讨论,到底为什么有些人就能够赚那么多的钱,为什么有些人就一直贫困,为什么会有童工,为什么老人得不到救治等等这些想法,这是一个持久的讨论。当然,也形成了许多经济学家甚至是实践家对所谓乌托邦的向往和实践。他们去试,有些试得通,有些小规模行。像欧文的小规模的和谐村在欧洲行,大规模的在美国就不行,试不通以后,反面的经验教训跟正面的经验教训是一样重要。
接下来现实的重要问题就是失衡,原来好端端的社会遇到了新的冲击,原来好端端的行业又遇到了新的冲击。重大的危机,像大萧条,像2008年的金融危机,所有这些重大的危机,重大的失衡,也激发了经济学家来回答这些重要的问题。
比如说凯恩斯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经济学家,我们专栏里面有特别介绍,说他其实不是一个今天标准意义上的经济学家,因为他也不用数学,他也不是经济学博士,他只是一个记者,他写的文章用的词汇也不是很专业的术语,有时候只是一个比喻,有时候是讲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他说经济危机会发生只是动物精神,莫名其妙人们就不消费了等等。
但他为什么能够引起持久的关注?为什么一旦出现危机,2008年大家就重读凯恩斯呢?像很多大学者都重新翻他的书,凯恩斯的通论那一年卖得特别好,大家都说我们把凯恩斯忘了。为什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直面现实中的问题,试图回答这些问题,给出一个回答问题的方向,不管是对还是不对,哪里对,哪里错。
第七点非常重要,是促使我们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是制度。过去经济问题是我们看到的最重大的指标,像通货膨胀、利率、汇率、金钱等等,我们没有认真地看到我们生活所在的制度,我们生活的习俗,我们约定俗成,我们的法律制度安排等等,它们的意义是什么。
每当讨论到这些问题,首先是视而不见,没看到这些制度安排、这些机制安排、这些合约安排的存在,仿佛它们自然而然从来就是这样的,没想到到底原因是什么。哪怕是看到了一个工厂能够有产出,也把它看作一个黑箱,觉得是钱投进去了,自然而然就有产出,一帮人生产就有产出,没想到它在社会当中的作用是什么。逐渐的我们慢慢的看到制度的作用,对合约安排的作用,它为什么对社会发展、对财富的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它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密码。
结果,我们的课程里面有大量的内容是讨论这个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制度的研究经济学最近这五六十年,半个世纪以来非常重要的成果,许多的成果还没有来得及纳入经济学教科书,咱们的课程有非常详细的体现。大家记得吗?如果你读过关于信息不对称的对策,你就会记得了,我们连续好几个月讲信息不对称的对策到底是什么,我们涉及到了产权、涉及到了交易费用、涉及到了各种反垄断政策到底对还是不对,还有大企业的产生到底对还是不对,大企业产生有什么存在的理由、大企业是亚当斯密、马尔萨斯、李嘉图从来没有见过的怪物,是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我们有详细的讨论。
最后一点,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想回答的一个问题,包括我从年轻的时候就想要回答的问题,财富从哪里来?来自天、来自自然、来自剥削、来自强国、来自军事、来自贸易保护。答案我们都想过了,看这看那,左看右看,今天非常清楚的一个答案,来自创新。
创新能够无中生有的产生大量的财富。我们说课程里面贯穿的财富积累的两个重要来源,第一个,战俘营里面的故事,交易能够无中生有产生财富,随军牧师走一圈就带回来水果和其他的食物。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团队合作,团队合作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后果就是创新。
创新能够使得我们的经济增长持续地发展,它能够养活的人是以前从来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发明创造,然后我们就去思考这创新背后是怎么实现的。人有新的想法,人有想象力,仅仅有想象力,仅仅有发明创造够吗?不够,我们要有知识、要有洞见、要有发明创造,这些都不够,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企业家精神,我们要有商业的转化。
我在MIT两年前跟王煜全老师去访问的时候,听到一个数字非常震撼。一块钱的科研投入,要用一百块钱的商业转换成本才能把这个科研投入得到的成果变成能够民用能够造福人民的商品,1比100这样的比例当中,经济规则、经济的制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我总结的不全面,但是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几个要素,这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始终会见到的。自私、贸易、分工、集聚,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是资本、储蓄、迂回生产。第四点是恐惧,对穷的恐惧,还有对平等的向往,对失衡的好奇,为什么会有失衡,对制度的好奇,要解码这个制度,最后对创新的向往,以至于对创新的转换,最后形成了思想的变化,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
我们用这样的角度再回过头来看全年的课程,我们教的内容,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读《经济思想史》,再比较那些已经被抛弃的思想,或者已经不那么重要的思想,我们就会互相印证,我们今天学的原来是在这么多思想里面被挑出来的,学无止境,大家又会重新认识它的重要性。这不重要,因为我们是开放的,往前走的。
薛兆丰:谢谢小娴!我们继续,今天还给大家上一课,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给大家做一个梳理。我自己的梳理汇聚成几句话,一个就是从天赐到创新。
一开始人们觉得生活要改善,靠的是自然,要向大自然伸手,要上上帝伸手。土地是天赐的,大自然的条件是天赐的,到最后我们发现整个社会的发展,巨大的财富不来自于天赐,我们说CPU是很好的例子,我们生活都离不开CPU,计算芯片,我们大量的幸福,我们的通信所有都来自CPU。CPU怎么做的?沙子做的,从沙子到CPU,中间全是想象,全是知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觉得在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关注的问题,一个很大的跨度是从集体到个体。最早的时候,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这些经济学家,包括马歇尔,他们讨论的都是国家问题、大问题、宏观的数据。而今天许多的经济学家,从海耶克开始,从制度经济学开始,从研究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学家开始,研究的越来越多的是个人的行为,个人的经济效果,它是从集体到个体之间的一个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很重要的一点是过去人不重要,阶层重要,人是同质的,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因为都是体力劳动。只有很简单的是老人、年轻人、体力好的、体力差一点的,就是这个区别。而生产的需求也非常简单,因为穷,因为生产没有积累,我们在课程里面一再提到过,当一个人的需求非常简单的时候,他的需求是非常确定的,他要的东西是非常明确的,饿了三天以后你需要什么,那是很清楚的。饥寒交迫的时候,你需要的就是饱暖。但是人变得越来越富裕的时候,他的需求很难琢磨,很难预测,他有多种多样的需求。
所以,我们要衡量一个家庭,你看自己到底富裕还是不富裕,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看看自己花钱买的东西到底是必要的还是不必要的。如果你买的东西都是非常必要的,那你的生活还没有脱贫。如果你买的东西越来越多是不必要的,可买可不买的,你的生活就已经相当赋予了。这时候你的需求就变得非常多样化了。在这个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是当财富慢慢积累,人们的需求变得多样化以后,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才能、个体的才能就变得非常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很重要。他不再是同质性的了,它是异质性的了。
有一个场面我自己印象非常深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我看电影是从我自己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的,《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里当时有一个场景,就是一帮犹太人难民进到集中营里面去分工,到底你能留在工厂里工作,还是不能留在工厂里工作。有一个白发苍苍的历史学家,人家问他干什么的,他说他是历史学家,看到他体力不好,就分到不能留在工厂工作的队列里面去。我当时非常感慨,在战争年代,在只讲体力的年代,一个历史学家是没有用的,是一个废物,他就被分到了将来要去集中营的队伍,就不能留在工厂里面工作了。但是如果换一个年代,换一个不同的场景,他就是个宝贝,他的特殊才能,他懂历史,他非常有经验,知识渊博,他是要在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当中,非常富裕的环境当中才能进一步发挥作用的。
而正是这一点观察,我们在专栏里面曾经有过每一个年轻人的上升渠道从来没有今天这么大过。它是有依据的,依据就是我们今天的财富积累得相当丰富了,人们的需求变得非常多样性了南,这时候任何一种独特的才能都能够找到市场。过去你说宅男不跟人打交道,没有社交能力,本身听上去是个缺点,但是今天可能就是优点,因为有人需要这样的才能,因为它有助于其他才能的发挥。所以,过去社会的颗粒度是非常大的,人看上去都是同质的,今天的颗粒度非常小,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一面。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我们就知道,在一个高度分工、高度细化的社会里面,每一个人一定能找到自己非常合适的角色。刚才我们说了亚当斯密提出来的分工的程度取决于市场的宽度,市场的广度,市场越广,人口越集聚,分工就越细,活就干得越好,手巧活就干得更好,专业化就能够到非常精进的地步。我认为这是经济学的思维,经济学的关注点,从过去的集体大一统。过去只有拿破仑是英雄,只有个别人能够塑造历史,今天每一个人都是英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英雄,这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在背后。
当然,妇女解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我们在课程里面讲过,女性为什么当时受到束缚?因为社会成本的问题。今天为什么能够解放出来?因为科技的进步,因为背后有科技的进步推动,使得女性才能够有机会从家庭当中解放出来。这当中我们讲过有趣的故事,是流氓跟女孩之间,谁有责任?我们用科斯定律的原理,用汉德公式的原理说,在过去由于社会成本的比较,跟今天大不一样。因为当时的约束条件不一样,当时很多社会的规范是约束女孩,不是约束流氓的,所以女孩要留在深闺的。
因为管一个女孩容易,管男人比较难。但今天社会成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技术的改进,因为社会分工,因为大量的白领工作、办公室的工作变得可得了,这时候女性的天赋比男性强的地方显示出来了。再把女人关在房间里面受不了,社会浪费太大了,所以倒过来管男人了,女人出来了。这背后是非常有意思的。
不管怎么样,经济学的重点从经济阶层转为关心个人的发展,经济学的成果,我们在专栏里面讨论的最多人,经济学对他最有帮助的几点结论,数下来,我这两天我在看许多的留言,沉默成本不是成本,是第一位的,脱不花说这简直是人生第一定律,对人的决策是非常有重要的帮助,我们有详细的讨论。使用得好,归谁,这是一个。
还有,意料之内和意料之外谁来承担责任,也是一个。这些经济学的原理对个人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刚才罗老师讲的。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转变,第三个重要持久的话题,就是理性和非理性。人到底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最早的时候,经济学家倾向于研究那些比较容易研究的,规律性比较强的、可见的一些现象,他们倾向于假定人是理性的,如果不理性,经济学好像就没办法研究下去了。但咱们的专栏一开始的时候就介绍了关于理性和不理性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说人其实大多数时候都是非理性的。甚至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理性和非理性,这个问题不仅不重要,我们也没法区别到底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经济学关心的是怎么样存活的问题,怎么样存活得更好的问题。
在现有的篮球规则里面,乔丹胜出,如果规定所有的篮球明星穿高跟鞋的话,可能林志玲会胜出,因为她善于穿高跟鞋。我们要怎么样安排制度,怎么样看存活的条件,谁能存活下来,跟他的愿望和理想可能没有什么关系,跟他的聪明程度可能没有什么关系。在一棵树向样的地方,树叶就长得好,你不能说这个树叶是有理性的。在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全是树木、全是动植物的地方也仍然可能,每个人都是傻瓜的时候,也仍然有可能是有利润的,有人能够存活下来。
这时候我们对理性就有一个很好的理解,我们的经济学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有非常重要的一个结论,大家回去看,如果还要复习的话,就是我们研究严格的变动历史,能不能够预测未来。如果你说不能预测未来,那我们学习经济学有什么作用?寻找规律难道是徒劳无功的吗?如果你说能,经济学家为什么还要教书,为什么他们还没有成为百万、千万、亿万富翁?到底能还是不能,这是一个问题。股市里面,所有的资产市场里面有没有泡沫?这跟我们理性非理性的讨论密切相关,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我们讲理性和非理性,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专门研究人的非理性行为的,他说人的这个行为是非理性的,那个行为是非理性的。人有那么多非理性行为,其实在我看来,所谓的非理性行为就是商机。如果人是有规律的反一些非理性的错误的话,你如果看到了,那就是商机。连这个事情都看不懂,我看懂了,我就可以从中牟利。所以实际上这是一个无止境逼近的过程。世界上有没有人是绝对理性的?没有,但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好消息,因为有很多人不理性,而当中还存在可理性的空间的话,那就是商机。所有的商人实际上不就是在不断地发现别人别人应该发现但没有发现的一些规律和机会吗?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欢迎的,我们每个人都挺希望看到这个世界还存在许多非理性的行为,那恰恰是我们能够改善、能够改进、能够替自己和替别人创造福利的机会。所以,这是我的第三个归纳,从理性到非理性问题的讨论,也是推动了经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发展,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很重要的角度。
第四个角度是从商业到非商业。最早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经济学研究的就是商业行为,就是金钱,就是市场上发生的事情。而生活当中,我们有许多非市场的一面,我们有社会性的一面,我们有道德,我们有公正,我们有舆论、有婚姻、有宗教等等。这些是跟经济没有关系的。
但我们课程里面有一个地方埋下一个很重要的伏线,我们在讲需求的时候,说每一个需求其实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需求。比如说我吃一盘鱼,到底是为了什么?可能是为了肚子饿了,要填饱肚子,再深一层次是为了增加营养,其实我需要得到的是环境、享受,甚至是炫耀。
我们看过年每个人都忙着发朋友圈,自己吃什么,在享受什么。其实重点不在于吃什么、享受什么,而是在朋友圈照片旁边的那个地点,那个地理位置很重要,我在日本、我在美国,我在韩国,我在泰国,这个炫耀非常重要,至于吃什么不重要,拍才是重要的。现在的菜送上来,当然是手机先“吃”,为什么?因为背后有一个更根本、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一点引发了经济学家的思考,他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物质文明、物质享受和精神文明、精神享受之间界限在哪里?它岂不是没有界限了?我们享受的所有东西其实都是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一点需求,这时候一下子就拓展了经济学家的视野,促使他们去怀疑,去猜测,经济学适用的范围可能不仅仅是商业社会,不仅仅是市场经济,不仅仅是那些跟金钱有关的东西。
那些跟金钱没有关系的东西,比方说婚姻、比方说学历、比方说知识,人们对他们追求是不是跟人们对食品的追求、跟衣服的追求、跟鞋的追求都有相同的地方,或者是完全一样的地方,对荣誉的需求是不是都有相同的地方?这时候经济学的发展就产生了一个重大的飞跃,那就是他们研究的范围从传统的市场经济到了一些非市场、非商业化的现象。
当然,我们的课程里面也介绍过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思想,其中领军人物盖瑞贝克(音)就研究了歧视的问题,犯罪的问题,家庭生育等问题上去。所以你学一门经济学,你学到的不仅仅是研究商业、会计、金钱,而是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影响。这是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运动。当然经济学家除了他以外还有好多的,他们把经济学运用到对民主制度的分析,我们课程里面有相当有意思的讨论,选举中位数决定选派买卖的问题,陪审团到底有效还是无效的问题,还有把经济学用到法律制度问题,我们大量的内容是法律经济学内容等等。这是经济学一个重大的飞跃。
回过头来看全年的课程,经济学之所以能够有发展,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它回答人类发生的、遇到的重大的问题,持久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自私、资本、交易、平衡、失衡和创新以及对稀缺的恐惧等等。我们关心的重点,过去从集体、国家、民族,转向了个人。个人在今天非常细分的时代,非常细分的市场,每一个人都能够自己作主,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英雄。
经济学还从理性到非理性的过度,我们正确的认识到大量非理性的行为,看到非理性行为其实就是商机,我们要看看别人什么地方不理性,自己尽量理性,那就是巨大的商机。别人没做而应该去做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去做,还有就是完成了从商业到非商业问题现象的分析。如果从这几个围度来看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把全年的课程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上去理解。当我们在看到各种各样其他的思想时,我们就会把我们学到的内容或者把薛老师精炼出来提取出来的内容跟其他思想做比较,这样我们对全年课程内容的理解又能再深入一步。
薛兆丰:谢谢小娴,我们来讨论接下来该怎么办了。刚才罗老师说我们半年前就开始讨论这个专栏后面该怎么办,我们有好多好多的方案。而且刚才我也已经说了,我们这24万的订阅量只是一年内做到的成绩,我们这个专栏我们自信它的内容是非常好的,非常漂亮的,每个人都应该值得去学的。我们说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知道世界上有好多的知识,自己有不同的需求,也会选择不同的知识,但只要你学过我们的课程,你就会知道咱们这个课程的内容,无论你做怎么样的选择,都值得去学,都避不开,绕不开的,也值得推荐的。所以,我们会让这个专栏继续延续下去,后面我们会有一系列的计划。
当然了,很重要的一点是,这其实也是用语音来学习的一个问题。用语音来学习确实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但是它有一个缺点,你只是听,他的印象有时候不如看得印象深,所以我们也在讨论是不是不停更,但是再好的连续剧也要休息,让大家有一个重温的过程。
所以新的内容出来以前,重新听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刚才技术大拿说了语音的质量,我开始的时候也有这个感受,我们原来听样本的时候,他说录音设备不够好是不对的,录音室的麦克风是非常好的麦克风,好几万块钱的一个德国产品,音质很好。主要是上传的过程中音质就会打折扣,因为它压缩了。所以,我们得到的另外一位声音非常好的老师,怀沙老师,他是专家,经过这么多的压缩,最后变成几兆的内容就没有原来录得好。但是现在我们的APP已经做了很大的改进,收听的质量和音质都有选择,有高质量的,有流畅等不同的选择,所以你如果想听好的音质,都可以做选择。
这个专栏快要结束了,首先是跟大家一样有舍不得,我每天没有早就要来录音,早上6点多来罗辑思维办公室要经过长安街,这时候长安街已经车水马龙,天还没亮,许多人都已经上班了。来到罗辑思维的大楼,我一般会举头望八楼,看看八楼的灯光亮了没有,因为亮了就意味着,小娴已经到了,她到了就意味着我的早餐也到了,我的早餐就是711里面买的两块萝卜和两个鸡蛋。吃完萝卜、吃完鸡蛋就要开工了,所以我自己是很怀念这样的时间。
大家听录音的话,也是从开始往后面听,到后面讲的是比较好,因为经过训练。前面有许多的细节没有做好的,比方说一开始我录音的时候,因为紧急有搓手的声音,还有很多口水声。我一个学生在香港读书,他帮助我很多,他说这个专栏不行,因为你的口水声太多了,到今天已经没有口水声了。
还有录音的一个细节是,整个春节其实都是挺累的。挺累的原因我是安排在礼拜一的晚上录音,而礼拜一的下午我有三个小时在北大研究生的课。讲完三个小时的课再跑来录音,本来一直说我们换个时间,因为嗓子不够好。但是有人说喜欢这个嗓子,这个嗓子背后可能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前面讲了三小时的课已经挺累了,这样的情况录下来,小娴说效果特别好,因为嗓子开了,前面讲三个小时讲兴奋了,后面录就比较好了。所以,下课以后来吃小娴订的麦当劳然后再录音。
非常感谢得到这个平台能给我这个机会,感谢罗老师,感谢脱不花,感谢开始的时候不断拉我劝我做这个节目的冯启娜,当然也非常感谢教我怎么说话,教我怎么选择课程内容的曾老师,他是我的教练,还有宣老师,也是我的品控人。
也感谢曾经给我这个专栏做过正式推荐的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早期订专栏的同学肯定记得,我们专栏的第一个推荐人是腾讯的创始人马化腾先生,当然他是我的师弟,我们同一个学校。当时他一口答应,给我做了一个非常毫无保留的推荐。
接着是咱们得到的另外一位老师,罗永浩老师,他也给我做了一个推荐。徐小平老师给我做了推荐,还有得到一起并肩作战的王煜全老师,王煜全老师是在我的第一篇专栏文章下面点赞人数最多的,他的推荐是最多人点赞的。煜全跟我一直是并肩作战。还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陈春花老师,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陈老师来过我们的专栏,给我做过一次直播。他们都是给我做了非常正式的推荐的,我非常感谢他们!当然,还有其他的老师,比如说刘润老师、宁向东老师、马徐骏等等,他们在专栏都给了我很多内容的支持。
当然还要感谢我这个团队,大家非常关心我这个团队有多少人?当然有我的学生兼亲密战友小娴,背后还有非常重要的鬼斧神工的剪辑师王老师,我之所以每次录音,周四要那么早5点多起床,6点多就跑来罗辑思维,原因就是被这个王老师逼的。王老师,我要狠狠地提一下,如果不是他,我可以多睡一些懒觉的。因为他说中午几点钟开始他就要健身,我要在他健身以前把录音的内容传过去给他剪,因为他剪得特别好。所以,权衡之下,为了满足王老师健身的需求,我们每次都很早起来,而且他7点就坐在电脑前面问开始了吗?有时候骗他说马上就开始了,实际上我们还在吃711的早饭,录了一半传过去给他剪。
剪辑师是非常重要的,给大家听觉上的感受,每一句话当中的停顿多零点几秒,喘口气多和少都是非常不一样的感受,把握得非常好,所以特别感谢王老师!
刚才我们的文稿,我们开始的时候以为自己可以看文稿,能够组织起来。结果发现里面的错误错漏文字还是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我们专门请了给我们审校稿件的张涛老师,他一审一校,我们所有的错漏就全暴露出来了,每一次我们都说张老师功不可没。当然还有一位跟我们一起做专栏内容的朋友,其实我们三个人经常在一起讨论所有的细节,甚至选图等等。他刚开始的时候,今天我逐一问过幕后的团队,我们团队总共这几个人,剪辑师张老师,小娴,还有这位朋友。这位朋友是我跟他还有小娴经常是晚上讨论问题讨论到很晚的。一开始他不愿意透露姓名,他的回答是,这份参与其中的自豪我放在心底即可,可以一辈子慢慢回味。我听了以后真是感动,我眼眶真的是湿了。后来他又看到王宣老师答应透露姓名,张涛老师要透露姓名,他说我也透露吧,我的眼泪白流了。他的名字就叫周克成(音),也是我多年的好朋友,当年搜狐的编辑。因为他非常熟悉我的思想,他也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到北大旁听我的课,以前也看我的文章,所以对我的思想是相当了解,所以他来做这个文字编辑。我们现在看到的手机体,就是在手机上面方便查看的,有标题排列得非常舒服,当中的许多错误、文字的斟酌,都是克成(音)和小娴共同努力的成果。
这是我想要说的一点花絮,必须感谢的人。当然,更感谢的是24万同学,没有你们的支持、没有你们的即时反馈,这当中要做这一年的专栏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每天有反馈,正能量给我激励,我才能把这个专栏做完。
扫一扫,添加我的公众号
网友评论